剛進公司的我每天被 SecDB 弄得頭昏腦脹,還得經(jīng)常和“不明飛行物”打交道。這當然不是真的“不明飛行物” (UFO),而是 SecDB 系統(tǒng)特有的“通用金融組件”(UFO: Unified Financial Object)的簡稱。工作中遇到問題大家會在一種叫“紅薯”(YAMS: Yet Another Messaging System)的聊天系統(tǒng)上互相交流,在高盛策略部門工作倒是很有幾分硅谷電腦公司的感覺。這也是高盛特色:侃大山一定得會,但光耍嘴皮子還不夠,手上的硬功夫也不能少。公司內(nèi)部講座上,董事總經(jīng)理能一邊講模型,一邊寫程序,最后模型講完了,程序也寫完了。高盛團隊確實是一支內(nèi)外兼修的精銳。
我們的部門負責人杰瑞出身于 J. Aron,根正苗紅,是晉升合伙人的熱門。 這“合伙人”是高盛特有的一個級別,地位在董事總經(jīng)理之上。 早期的華爾街投行基本上都是合伙制度,資本由合伙人拼湊,提升到合伙人的員工就要貢獻資本,同時也參與分紅。 實行合伙制度的投行風險意識都很強,行事謹慎,因為畢竟資本是合伙人自己的。上個世紀 八十年代后,由于交易規(guī)模擴大,以及新產(chǎn)品不斷出現(xiàn),投行業(yè)的資本用量越來越大,各投資銀行不得不紛紛放棄資本來源有限的合伙制度:有的與商業(yè)銀行合并“傍了大款”,也有的通過上市發(fā)行股票擴大融資渠道。 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使得華爾街越來越漠視風險,盲目追逐利潤,這也是誘發(fā)金融危機的一個原因。
高盛在大投行中最后一個放棄合伙制度,于1999年上市,此后“合伙人”就成了一個略帶懷舊色彩的級別,全公司總共才三百多人(2005年),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晉升合伙人在望的杰瑞在管理上頗有一套,非常強調“交出貨色”(deliverables)。每星期開部門會議,他都讓大家自己說這個星期能“交出什么貨色”,然后下星期對照總結。這招十分陰狠——無貨可交固然顯得沒用,拍完胸脯交不出貨看起來就更蠢,眾伙計為了按時交出自己保證過的貨色,只能自個兒拿了小鞭子趕著自己往前走。 據(jù)說明朝名相張居正整頓吏治用的《考成法》就是此招,杰瑞無師自通,竟與中國古人暗合,不愧是當合伙人的料。
某日,杰瑞忽然氣急敗壞地召開全組緊急會議,原來兩名組員在電梯里討論并購案件,被客戶聽到了,一狀告到大老板那里,釀成了一起嚴重違紀事件。 美國證券法規(guī)對于內(nèi)幕交易處罰嚴厲,就算在自己家里聊天,如果講到尚未公布的并購案,被人偷聽引發(fā)內(nèi)幕交易,泄密的人都有可能坐牢。因此工作中接觸內(nèi)幕消息的投行部門人員的嘴應該嚴得跟地下黨似的,說夢話都得留神,現(xiàn)在竟有人在電梯里討論并購案,難怪杰瑞大發(fā)雷霆:
“你們應該好好想想,在電梯里亂講話是何等愚蠢的行為!還好是我們的客戶聽見了,如果是《華爾街日報》聽了去呢?那還了得!就像前些天紐約證券交易所并購群島公司 (Archipelago)那個事,兩個小分析員(Analyst, 投行初級職位)亂寫電郵,結果讓新聞界見了報,對高盛的形象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杰瑞說的紐交所事件,是不久前的華爾街新聞,或者說是樁丑聞:紐交所老總塞恩 (John Thain) 以前是高盛首席運營官,所以他聘用老東家作為紐交所并購群島電子交易公司的顧問,這在“靠關系”的華爾街并不奇怪,但是高盛太貪,居然同時當起了群島公司的并購顧問,那么它究竟代表哪一邊的利益呢?更絕的是,高盛還擁有群島公司15%股權,卻一點避嫌的意思都沒有。 兩個分析員在電郵中拿這個高盛“里外通吃”的一鍋粥并購案開心,被捅給了新聞界,街上人士紛紛借機指指點點:“看,這就是高盛。臉厚心黑,什么錢都敢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