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辦呢?在和周總理交談時,自然少不了創(chuàng)作的話題。于是,曹禺老師再次向周總理求教,提出由于自己比較熟悉知識分子,能不能寫寫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周總理立即表示這個主題很好,很重要,很值得一寫。為此,曹禺老師才勉強有了信心,并且下定了決心。
不久,中共北京市委就做了很好的安排,讓曹禺老師跟隨市委工作組進入到協(xié)和醫(yī)學院,參加北京市高等院校正在開展的,轟轟烈烈的教師思想改造運動??梢哉f,當時曹禺老師是全身心的,滿懷激情的,投入到體驗生活和準備創(chuàng)作中來了。
眾所周知,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是早年由美國“煤油大王”洛克菲勒捐資興辦起來的。長期以來,這里完全掌握在美國人的手中,是不折不扣按照美國醫(yī)學院的組織機構和辦學理念、教學制度來成立和運轉的。醫(yī)學院既有最先進的醫(yī)療設備和儀器儀表,也有一大批高級醫(yī)學專家來主持工作。曹禺老師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深入到教職員工里邊,列席醫(yī)學院領導會議、基層民主生活會,逐步與教授和專家相識,并且交上了朋友,走遍門診部、住院部,甚至神秘的手術室……凡是認為需要調查、采訪的人和事,都做了認真和詳細的了解和研究,先后記滿了二十多個創(chuàng)作素材的筆記本。
在做了這一切以后,曹禺老師卻仍然猶豫不決,舉棋不定,遲遲沒有動筆。最后,思來想去終于在1954年的4月初開始動筆寫作,一直到7月中旬收筆完成,一共寫了三個半月的時間。當時,吳世良女士(北京人藝演員,英若誠的夫人——筆者注)是曹禺老師的秘書和助手,劇本由曹禺老師口述,吳世良在一旁做筆錄。吳世良事后介紹說:“我們每天從上午9點開始,到夜晚11點,幾乎是不間斷地寫作。有時,連星期天也不能休息。曹頭兒(當時我們對曹禺老師的愛稱——引者注)口述的時候往往很激動,可以說完全沉浸在劇中人物的情感之中了。”就是這樣,曹禺老師一面奮力寫作,北京人藝一面加緊排練,邊寫邊排,而且每寫完一幕戲,就要送給協(xié)和醫(yī)學院領導和專家們看劇本的稿子,征求他們的意見。
這里,我還要把《明朗的天》的故事梗概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