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從聲討的殘忍(1)

音樂會 作者:朱秀海


口曲鳴明

在讀過眾多描寫抗戰(zhàn)的小說之后,《音樂會》讓我感到了強烈的震撼  殘忍的震撼。作為一個傳統(tǒng)讀者,我已經(jīng)習(xí)慣了軍旅文學(xué)較為模式化的寫作形式:敵方愚蠢、自大、膽小,我方機智、英勇、不畏犧牲;敵方抱頭鼠竄,我方乘勝追擊;敵人再強大,作為邪惡的一方,必然失?。晃覀冊偃跣?,作為正義的一方,必然勝利。在習(xí)慣了愛國將士英勇就義打敗侵略者換來大團圓的美好結(jié)局之后,讀朱秀海的《音樂會》讓我無比心痛,并且不得不于心痛之中重新思考戰(zhàn)爭的殘忍?!兑魳窌废袷墙议_歷史的一角,讓我們瞥見了戰(zhàn)爭的真相。因此,我認為《音樂會》是一本寫實的小說  寫戰(zhàn)爭之實情。

《不該忘卻的記憶  海軍作家朱秀海和他的(音樂會)》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在寫作《音樂會》近5年的時間中,他不斷地對自己說著,寫下去,寫下去……他終于在電腦屏幕上打完《音樂會》的最后一個字,那纏繞了他好多年的噩夢也終于和他告別了,但他的心卻仍是那么沉重,為了我們民族那不該忘卻的記憶。

誠然,《音樂會》中血淋淋的修羅道場般的描寫確如噩夢般恐怖殘忍,但這只是殘忍的一小部分。我將《音樂會》的殘忍在讀者感受層面上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文字帶給讀者的直觀的殘忍;第二,金英子的希望一次次幻滅和讀者心理期待的一次次幻滅糾結(jié)在一起,造成對讀者閱讀快感的掠奪;第三,閱讀結(jié)束后,讀者想要找尋一個聲討的對象,卻發(fā)現(xiàn)無從找尋  小說最終留給讀者品味的依然是殘忍。

第一個方面姑且不講,任何人在讀到諸如惡犬食人、尸骸遍野的場景時,都能直觀地感受到。現(xiàn)在談?wù)劦诙€方面,我粗略地統(tǒng)計了一下,從期待與父親團圓到進入游擊隊,再到遇見浩二、出嫁及至晚年的團聚、全書的終結(jié),金英子一共18次燃起希望,但伴隨希望的是19次極具毀滅力量的失望。而作為一個傳統(tǒng)讀者的我,在感受金英子的失望的同時,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了故事帶給自己的失望:在閱讀之前,我首先看到了前置于整個故事的人物表,在每一個游擊隊員的介紹后面,都附有“后犧牲”三個字。其實在閱讀之前,我作為一個生活在和平時期,從未體驗過戰(zhàn)爭的讀者,對于一支抗日小分隊的全體犧牲,并沒有太大的痛感。畢竟我們從小就在歷史書中讀到過太多的犧牲。但當(dāng)我進入整個情景之中時,"后犧牲"這三個字不停跳出、斬斷我的心理期待一一我不希望看到這些人物的死。因此,人物死亡的事實是對讀者第一層心理期待的抹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