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謂劉邦“仁而愛人,喜施”,可見他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他既然普愛眾人,從情理上說,他更會愛自己的兒女,只不過,他的愛還連接著對天下蒼生的愛,跟一個普通父親所表現(xiàn)出來的父愛必然有所不同。
劉邦的《手敕太子書》,讓人頗感困惑,一面說“生不學書”,一面說“讀書問字”,好像自相矛盾,其實“學書”是學寫文章的意思,此可說明劉邦讀書但不愛寫文章,他承認文章寫得不太好,但足以表達意思?!笆蛛贰闭f“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楚亡時劉邦已三十有余,過了在學?;烊兆拥哪挲g,秦朝禁學,他高興什么呢?也許他以前好讀雜書,“專業(yè)”成績一般,自感競爭力不強。秦朝禁學,以前的專業(yè)作廢,以吏治之學錄用官員,劉邦當然高興,而且他真的考上了,從此把專業(yè)書籍丟到一邊。直到登上帝位,經(jīng)名師指點,他品出了書中的真味,終于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戰(zhàn)國時,楚國文化比較發(fā)達,諸子之學都有傳播,尤以道、儒兩學為盛。從劉邦自由灑脫的個性、和順圓通的政風以及早期對儒士的極端排斥看,他的專業(yè)也許是道學。秦末漢初,道學遠比儒學興盛,天下英雄中必有一批道家學者,相反,儒士的作為很少。但《史記》僅標志了儒士,沒有指出誰曾師法道家,大概是出于尊儒排道的需要吧。司馬公畢竟處于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時代,自然不會把開創(chuàng)大漢的首功歸于道家人物。
總之,劉邦是一個被誤讀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一定比人們想象的豐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