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之“止”:學會止盈、防止失敗
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在適當?shù)臅r間、地點和環(huán)境中,學會止住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才能預防成功后的失敗。如果引用佛家的功夫心法,遵守佛教本身的五戒十善和尊重世間的各種法規(guī)、規(guī)范、道德、風俗等,知止即為戒律上功德圓滿、圓融無礙,達到《中庸》之極致即“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才能預防人們在勝利面前的驕傲自滿導致的失敗。驕兵必敗,就是不知自我“止盈”的后果。
為了能夠自覺知止,佛教提出八戒主張:“一戒殺生,慈念眾生,不得殘害蠕動之類;二戒偷盜,思念布施,卻慳貪意;三戒淫,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四戒妄語,思念至誠,言不為詐,心口相應;五戒飲酒,不醉迷,去入逸意;六戒著香華,不敷脂粉,不為歌舞倡樂;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卑床草席,捐除睡臥,思念經(jīng)道;八戒非時食,時過中不食?!?/p>
天臺宗認為,止是禪定和放下,相當于戒和定;觀是般若和看破,相當于慧。修止必須同時修觀,有止觀才能斷貪愛。定慧雙修,即禪凈雙修,使佛教的理論思想與情景思維相得益彰,因此,天臺宗是禪宗思想的發(fā)揚光大,也是佛教中國化的標志。如果止觀雙修,面對能煽動人心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形成堅強的忍耐力與思維力,八風之前,不為所動,失敗的誘因,因此消失(見圖11)。
如果佛教從否定現(xiàn)實生活的追求中實現(xiàn)知止,道教則認為,要重視現(xiàn)有,滿足現(xiàn)有,以靜制動,才能知止而不闖禍。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jīng)》第46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jīng)》第44章)?!爸苏咧牵灾呙?。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jīng)》第33章)。這是2500多年前偉大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為當代個體奮斗者提供的哲理。道理講得明白,但如何知足而長久,個體卻是難以做到,原因是人在社會關系中才能定位自己,個體都是生活在“群體”中,受群體的無意識、情緒、預期的周期性影響,往往放棄了自己的智慧與理性,做出自己事后都覺得莫名其妙的行為來。
正如時間有周期一樣,人的記憶也是記錄了時間的周期的,因此,過去的事情,往往記錄于心中,進入潛意識。當然,記憶有深淺及快樂、痛苦之分別,按照佛教的講法,記憶的分別是由于人類在生老病死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陰熾盛的不同引發(fā),同時可能由于眼、耳、鼻、舌、身、意及潛意識中的末那識(我識)、阿賴耶識(深層潛意識)的不同作用而有所不同。人類集體最深刻的記憶應當是集體面臨危機的群體記憶,這種群體危機的記憶經(jīng)過不同世代的反復與周期性應對,因此深深進入群體的潛意識中,形成了集體無意識,并形成了獨特的世界觀和應對危機的“危機管理”措施即方法論,在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基礎上形成了群體或者民族的價值判斷即人生觀中的主流文化的確立。
如果群體共同面臨過危機,這種記憶如果在周期性地復制并形成集體記憶的話,群體的記憶就會形成“拋錨”的力量,即時間過去了,群體還會集體將記憶拋錨于過去不愉快或者特別興奮的事件中。在中國,A股股民可能符合集體記憶與記憶拋錨的所有條件,因此也會經(jīng)常將當前已經(jīng)變化的政策、管理、資金、技術、市場類比于過去“相似”的事件,從而形成對事件的群體拋錨性判斷。1988年前后的物價飛升,深深地留存于中國居民的集體潛意識中,經(jīng)過太陽黑子兩個周期的潛伏,物價飛漲的局面有可能在自然災害的催化下,形成強大的群體預期,從而將物價推向持續(xù)上升的軌道。2010年下半年開始,物價水平持續(xù)上升,與群體的周期記憶有關。
比如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地產(chǎn)鼓勵性政策出臺,導致了1998—2002年中國地產(chǎn)的第一浪行情;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2008年底出臺了新地產(chǎn)鼓勵政策后,群體通過十年周期性記憶的拋錨力量的回顧,形成了地產(chǎn)行業(yè)新行情。2009年初重新啟動的地產(chǎn)行情在2010年政策壓不住,是因為群體無理性周期判斷,政策調(diào)控的作用被群體對未來高房價的無意識力量抵消了。2010年類似于發(fā)房票的限購政策,能否成為中國地產(chǎn)十年牛市的拐點,還有待觀察 。如果地產(chǎn)稅比較中性,伴隨城市化進程和貨幣長期貶值的趨勢,地產(chǎn)價格有可能從急漲轉(zhuǎn)向緩升。
群體無意識力量的作用不是中庸之道,往往無所不用其極,這才有證券投資史上的“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次貸泡沫”,中國未來會否出現(xiàn)有些外資說的1000倍于迪拜的地產(chǎn)泡沫,我們還待再觀察。如果群體心理極度興奮,就會將政策、管理、市場、技術等限制的防洪墻不敷脂粉,將行情拉到事后不可想象的高位;如果群體心理興奮到極點而出現(xiàn)強烈的政策壓縮,過度樂觀就會向過度悲觀轉(zhuǎn)向,也可能將行情打跌到價值線以下。
面對群體記憶拋錨與預期力量的非理性,投資者個體很難能夠不受群體的愚弄,唯一可行的辦法是設立理性的盈虧點,或直接委托別人操作。當前已經(jīng)有很好的平臺,如公募與私募基金、信托產(chǎn)品等,投資者不妨事先下好指令,如果已經(jīng)達成預期盈利“滿意”與虧損“容忍”的位置,堅決出來。這樣可能有些機械,但可能是反群體無意識的可行辦法,否則群體無意識洪水沖擊時,來不及找“知止”的“諾亞方舟”。圖12道家對“止”的定義
當前市場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自動申購與賣出股票的軟件。如果軟件程序與群體形成共振,則可能所有“止盈”動作失效。
“知止”行為雖然寄于精神判斷,但與身體狀態(tài)有關。為此,《道德經(jīng)》中強調(diào),錢財?shù)葹樯硗庵?,我們不要為身外之物損害自己的健康。身外之物包括名聲、地位、金錢甚至面子。如果為身外之物牽掛而損害身體,老子認為太不值得。因此,他反復警示我們:“名與身孰親?生與財孰重?得與亡孰害?知足然不辱,甚惜必大損,多藏必厚失。知止則不殆,由此保長久?!保ㄒ妶D12)因此,老子講究以守靜養(yǎng)生,類似于有人開玩笑說的“烏龜養(yǎng)生法”:“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边@種守靜養(yǎng)生法,基本上是以心理活動調(diào)節(jié)身體的功能、強化身體功能的力量而恢復健康法,所謂的“虛極”類似于“無極”狀態(tài),佛家定義之為“空”,是物質(zhì)與能量高度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即英國偉大科學家霍金講究的宇宙時空開始爆炸前的“奇點”。但是,人們的知識始終無法達成真理的狀態(tài),緣于我們自身的限制,放棄外在的“知識”,通過內(nèi)心的直覺感悟,才能得到人生宇宙觀的真相。
為了做到這一點,老子反對人們向外追求物質(zhì)享受而放棄內(nèi)心的安靜。因為過分的物質(zhì)追求,也無法滿足人心的虛空,人心不足蛇吞象。為此,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開始以過來人的口氣教訓我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崩献臃磸鸵蟮氖牵覀儾灰獮橥庠诘奈镔|(zhì)利益所誘惑,要回歸內(nèi)心(丹田、臍輪)的寧靜,修心養(yǎng)身,才能具備清醒的頭腦及時知止(制止)非理性行為。
儒家借《大學》宣揚,人們能否知止,前提是個體生命是否明白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與職業(yè)道德”:“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保ㄒ妶D13)要讓個體生命活得明白,在生命歷程中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曾子在《大學》中以修身為中介,向內(nèi)求證自己的心靈(正心)、意志(誠意),并以絕對真理為武裝(格物而致知),從而打造出一個豐滿而身心健康、智能發(fā)達的個體。個體生命的意義,不僅是自覺、自悟、自立,而且要發(fā)揚光大自己的聰明才智,去養(yǎng)家而正風氣,去治國而惠民眾,去平天下而讓眾生得太平。
南懷瑾認為,所謂“知止”的“內(nèi)明”之學,是要每一個人先來明白知道自己的心理心態(tài),自己的心思和情緒。如果當事者能夠?qū)⑿乃记榫w清清靜靜、平平安安地時常擺在一個清明、清靜、安詳?shù)木辰缰?,就能夠達到圣人之道。圣人之道,首先要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天下,而是順應天下大勢,順著浩浩蕩蕩的潮流而行。只有自己順應潮流,才不會逆流而行,將主體自己的內(nèi)在認識與客體的外在的潮流進行協(xié)調(diào)與共振,才能降伏自己的心思而回歸平靜,才能漸漸達到“知止”而進入“明德”的境地。
由于知止之“知”是內(nèi)在的精神與慧根反射于外物的作用,“知止”之“止”,其止于何時與何地,就得看個體的觀點、觀念、價值取向了。比如,索羅斯的反射理論反射理論指的是投資者與金融市場的相互作用的互動關系。投資者根據(jù)自己獲得的資訊和對市場的認知形成對市場的預期,并付諸投資行動,這種行動改變了市場原有發(fā)展方向,就會反射出一種新的市場形態(tài),從而形成新的資訊,讓投資者產(chǎn)生新的投資信念,并繼續(xù)改變金融市場的走向。由于投資者不可能獲得完整的資訊,且投資者會因個別問題影響其對市場的認知,令投資者對市場預期產(chǎn)生不同的意見,索羅斯把這種“不同的意見”解釋為“投資偏見”,并認為“投資偏見”是金融市場的根本動力。當“投資偏見”零散的時候,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力是很小的,當“投資偏見”在互動中不斷強化并產(chǎn)生群體影響時就會產(chǎn)生“蝴蝶效應”,從而推動市場朝單一方向發(fā)展,最終必然反轉(zhuǎn)。其基本的道理是行情發(fā)展與人心的觀感相對應。有時是合乎客觀現(xiàn)實的,即與上市公司的業(yè)績、國家的政策及其他投資者的心思是對應的;有時卻可能與外在的客觀的存在出現(xiàn)時空的錯位,因為作用于市場的不僅有業(yè)績增長,還有國家資本、機構資本、國際資本和居民資本的相互作用。因此,只有個體先“知”道這些客觀的和主觀的規(guī)律群的共同作用合力方向或者時空關系,才能夠“止”于合適的客觀對象,并能夠在合適的時間和空間及時止住投資行為。
筆者在“力量模型”理論中說明,投資者不僅在研究與投資過程中,要結(jié)合當下時空環(huán)境保持對宏觀、產(chǎn)業(yè)、行業(yè)、公司的清醒認識,還要在保持內(nèi)心寧靜的狀態(tài)下,充分了解國家資本、機構資本、國際資本、居民資本的主觀認識與客觀實力。在資本與金融市場,行情的發(fā)展不僅是實力的硬力量的博弈結(jié)果,還有情緒、意志、觀點、判斷等軟力量的博弈結(jié)果,觀想四大利益相關方的動作、意向與未來趨勢,才能在四方力量博弈中,適時做出進退的決策(知止)。當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yè)務推出后,在A股中單邊交易向雙邊交易轉(zhuǎn)變,投資者不僅要明白(知)何時入場做多,更需要明白何時出場做空(止)。由于軟力量往往能夠帶動硬力量的布局與進退,故而講故事的軟力量曾經(jīng)成為國際投資銀行界的本事,我們也因此理解監(jiān)管機構為何要對于公開進行“大嘴巴”式講投資故事者進行嚴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