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快樂和他是否能做他有興趣的事是有相當大的關系的。根據(jù)美國對1500名商學院的學生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追逐興趣并發(fā)掘自身潛力的人不但更快樂,而且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即便他們不能從這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他們也會得到終生的快樂和幸福。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本身就具備自我發(fā)展的潛能,自身存在構成未來個性的發(fā)展計劃,成人要做的就是“援助幼小心靈的教育”,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標準去要求孩子。蒙臺梭利將兒童比喻為具有自我生長力的植物,認為教育者應該讓所有兒童的生命都能夠得到開花的“自由”。
但是很多時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結果往往并不很成功,但成功總需要這個過程。父母不必斥責孩子或直接告訴他答案,問一問孩子那樣做的理由,用商量的口氣提出一些建議,即使孩子不采納家長的意見也沒關系。這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探索世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擁有獨特個性的人更具有人格魅力。
一些父母認為,如果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答應,他們就會得寸進尺,不再聽從父母的教誨,父母的話自然成為耳旁風。其實,一個懂得珍惜自己權利的人比不珍惜自己權利的人更容易教導。比方說孩子想要學唱歌,家長知道孩子沒有任何天賦且五音不全,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我覺得你不太適合,學起來會很累,但當作興趣愛好是可以的,當孩子學了幾個月后,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不適合干這個,也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并會為自己感到內疚,然后反思自己的行為。
與中國的父母相比,美國家庭更注重自我教育,啟發(fā)孩子去思考,暢所欲言地討論問題,探索未知世界,所以,美國孩子在個性方面有著鮮明和鋒芒畢露的個性和智慧。孩子生活在尊重自主選擇的環(huán)境中,家長必須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意愿。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大人就鼓勵去表達,去創(chuàng)造,去思考。
但是,中國的孩子習慣了遵從家長的意見,成為大人幸福的工具。孩子在失去自我的基礎上,變成一個接受命令的機器人。當孩子長期無法從事自己的意愿,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變得十分幼稚和缺少人格魅力。如果孩子缺少自主意志和自主選擇,即使考了好成績,長大后也很難成就自己獨立的事業(yè),比如中國中學生常常能拿奧賽獎,但是卻沒能獲諾貝爾獎。還有很常見的,家里來了客人,給小孩子一點吃的東西,孩子爭著去拿,爺爺奶奶看見了會當著客人的面阻止孩子說:“貪嘴不禮貌,不是好孩子。”這樣做并不是培養(yǎng)孩子有禮貌,只會讓孩子變得膽怯,應該趁這個機會告訴孩子接受別人的恩惠要說“謝謝”,我想這比阻止孩子更好。
人的天分和能力本來就不同,自己適合哪條路就去走哪條路。人的興趣、愛好和才能也就各不相同,孩子適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的路讓孩子自己去走。對每個人來說只有自己才能真切地決定未來的一生如何度過。所以,不要嘗試去干涉孩子對自我生命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