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東籬菊下鋤花泥(3)

魏晉風尚志 作者:王升


一個人能被稱為隱士,放在古代是至高無上的評價,說得謙虛點,那是個高人,如果說得吹捧點,那就是個活神仙。只有隱是不夠的,更重要是有能夠震撼當時的能力和思想。所以說,一個人要想成為隱士,必須知道怎么去隱,又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讓外界知道你。按照《史記》里的說法,做一個隱士,首先需要立德,所謂的德,不只是道德品質(zhì),更重要的是思想境界,把一個人的思想境界,用正確歸隱的方式表達出來,做到這一點,才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隱士,即古人眼里的活神仙。

歸隱是一個技術(shù)活,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找到正確的方式。在中國古代,做隱士的方式有十多種,最主要是真隱。這里的真隱,不是說搖身一變就找不到了,而是說真心實意地遠離世俗,生活在世人的視線之外。僅僅這樣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這個淡出大家視線外的人,不會輕易地被人忘記,反而會念念不忘,甚至?xí)腥税阉男雄櫍敵梢粋€社會熱點。但即使在強烈關(guān)注的情況下,這個人也能不受世俗誘惑而出山,對一切的邀請都必須堅決地說不,這種既招人懷念又鐵了心消失的隱士,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都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相反更多的是拿歸隱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就好比今天哪位明星,突然宣布淡出或者告別,引來軒然大波,其實是為了自己下一輪復(fù)出作鋪墊。放在封建社會,這樣的人也不少,即使是一度鐵了心隱居的陶淵明,雖然成為魏晉隱逸界的旗幟,最后卻還是復(fù)出做官了。他的“真隱”之路,其實是經(jīng)歷了一個重要的反復(fù),先是歸隱,然后復(fù)出,直到最后,才鐵了心地徹底隱居。他之所以如此出名,一是因為詩詞成就比較高,二是因為隱居的原因比較“雷”:僅僅因為不肯拜見領(lǐng)導(dǎo),就憤然辭官而去,這般風骨,自然招人側(cè)目。陶淵明從“半隱”到“真隱”的過程,其實是整個魏晉時代隱士們的一個縮影,雖然在這個年代里,知識分子與統(tǒng)治階層之間缺少歸屬感,但真正割裂與權(quán)力階層的關(guān)系,大多數(shù)的士人們是很難一開始就下定決心的。

所以不只魏晉,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隱士的選擇,真隱總是比較難的,搖擺反復(fù)的歸隱,經(jīng)常出現(xiàn)。有的知識分子喜歡腳踩兩只船,一邊大張旗鼓地隱居,一邊卻在政府里做掛名公務(wù)員,領(lǐng)著一份薪水卻不理政務(wù),這里面最出名的人,就是唐朝的王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