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的藝術(shù)家們悟出了藝術(shù)的真諦:所有藝術(shù)都要有內(nèi)涵,并且用最簡潔的方式來表現(xiàn)內(nèi)涵,不要拖拖拉拉。再過很久之后,其他民族才懂得這個道理。
希臘的建筑師們超越時代般地抓住了一個其他民族很久之后才明白的道理:藝術(shù)必須要有內(nèi)涵。用簡單的方式表現(xiàn)藝術(shù)的內(nèi)涵,不能拖泥帶水。
所以,當希臘的建筑師接到一個任務時,首先會弄清楚,建造這一建筑的目的是什么?這是為誰而造?在這些問題得到解答之后,建筑師就開始著手行動了,他會讓自己的作品向人們解釋這個建筑本身存在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從希臘不同風格的建筑物,看出其不同的用途。廟宇不同于議會廳,議會廳絕不與銀行雷同,銀行又與學校相差甚遠。非常抱歉,我這樣跨年代的舉例并不恰當,但是卻可以明白無誤的說明希臘建筑的特點,擁有跳躍性思維的讀者會深明此意。
當他們接受了一個任務后,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這一建筑是為誰而造,其用意又是什么?直到得到了滿意的解釋后,他們才開始動手設計。建筑師不會在設計的過程中說太多的廢話,他們會讓建筑物自己去向世人說話,說明它的建筑目的與設計者的思想。因此為了能夠明確表現(xiàn)出建筑的目的,在希臘,不同用途的建筑物之間的風格是完全不同的。廟宇與會議廳不同,會議廳與銀行各異,銀行也不像學院,而學院和神廟也不沾邊,至于火車站則一定會有別的建筑風格了。很抱歉,我在這里混淆了年代,不過這樣的比喻很生動地說明了希臘建筑的特點,我想那些擁有跳躍時代眼光的讀者是可以理解我的用意的。
現(xiàn)在要講幾點希臘神廟的基本情況。希臘每一座神廟的擺設都很簡單,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車庫,而且是一輛車的車庫。因為希臘人為每一位神靈都建造了神廟,使他們都有特定的單獨居所。即便是妻子和女兒,也不能分享他的神廟,自然,他的妻女也有自己的神廟,并且像他一樣可以獨自享受。這也說明當時的希臘社會非常注重禮儀。
現(xiàn)在,我來說一說古希臘神廟的基本情況。每一個希臘的神都會有自己的神廟,這些神廟就像是現(xiàn)在的車庫一樣簡單,沒有什么多余的擺設,里面就只有一尊神像,廟就是神的住宅。不過正如上面所說的,雖然神廟里沒什么奢侈品,不過至少希臘人保證了每一個神靈都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不用和其他的神一起擠在同一個屋檐下,即使是自己的妻子和子女也不會和自己分享神廟的空間,他們自然有屬丁他們自己的住宅,而且一樣擁有獨享的權(quán)力。這一點也說明了希臘人講禮貌、有節(jié)制的社會風氣。
希臘早期神廟的構(gòu)造十分簡單,一塊地、四面墻壁、一個屋頂,再加一扇門就是整座神廟,儼然一個石頭匣子。神廟的門同時也充當窗戶,門對面是神廟陽光最充足的地方,神像就擺放在那里。神像所用的材料各不相同,有青銅的,也有大理石的,還有混合兩種材料,并用烏木、象牙和黃金作裝飾的。年代越近,神像也就越華麗,希臘人是很喜歡華貴的。
最初,這些神廟的設計很簡單,構(gòu)造也比較粗糙,四面墻壁,一塊地板,一個房頂,加上一扇大門,也就算是一個比較樸素的神廟了,大門也兼有窗戶的作用,整個建筑就像一個大的石頭盒了。住對著大門的方向,石頭盒子的另一端,光線充足,是安置神像的最佳位置,于是神廟的主人便被安排在那里供奉起來。神像一般是用青銅鑄造而成的,也有一些是用大理石雕琢出來的,還有的神像是這兩種材料合起來制成的,外加烏木、象牙雕刻和黃金裝飾點綴。當然越往后面,雕刻的神像也就越華麗,希臘人的內(nèi)心深處是很喜歡華麗富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