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哥特式藝術(6)

人類的藝術(上) 作者:(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


哥特式建筑的興起極大的帶動了玻璃制造也的發(fā)展。隨著玻璃需求量的增加,工藝技術也進一步得到提高。有些玻璃價值連城,比如紅玉色的玻璃,很難買到。這樣一來,染色玻璃便成了教堂炫耀的資本,甚至與教堂的地位掛鉤。哥特式建筑師不僅在教堂兩側的窗戶上裝上很大的染色玻璃,還將教堂正廳的墻壁拆掉一部分,以便安裝一個大的玫瑰色玻璃窗。那是的玻璃作坊要夜以繼日的工作才能滿足需求,玻璃制造業(yè)像當時那樣的興旺發(fā)達程度,以后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

不光是玻璃制造業(yè),其他行業(yè)也都繁忙起來。參加哥特式教堂建造的石匠、雕刻師以及其他工藝師也都空前的忙碌。那一時期,人們的建筑熱情空前高漲,而且很多人為了學習建筑技能遠游他鄉(xiāng)。常有這樣的年輕人,他覺得在家鄉(xiāng)學的東西已經(jīng)不夠用了,于是背上行囊,帶上工具、干糧、筆記本,毅然到外地求學。

如果他聽說克拉科夫或者更遠的地方有一位著名的建筑師,那么他便悠然自得的從波蘭出發(fā),途徑布拉格、萊比錫、維騰伯格、呂貝克以及斯德哥爾摩,直至挪威。一路走來,他了解了各地的建筑行情。如果他幸運的避開了瘟疫、沉船、盜匪等災難,能夠活著回到故鄉(xiāng),便可以憑借學到的本領做建筑師這個職業(yè)了。

從此,他開始埋頭苦干,專心于自己的工作,不再顧及其它。他在建造過程中會將自己學到的東西用在最拿手的建筑形式,或是家鄉(xiāng)人喜歡的建筑形式中。他的酬勞和普通石匠的一樣多,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對藝術作出了多大的貢獻。當然,他也跟所有人一樣,渴望獲得榮譽,渴望自己的作品流芳百世,但是他實現(xiàn)抱負的方式與現(xiàn)代人完全不同。他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堂的建造中去,用全社會精神愿望的有形方式去實現(xiàn)抱負,而沒有考慮到個人的偉大和不朽。

后來,城市逐漸繁華,同業(yè)公會或其它一些商會的經(jīng)濟實力大增。他們?yōu)榱私ㄔ熳约旱膹S房、會議廳、谷物交易所等大型建筑,就把大批優(yōu)秀青年派到歐洲去學習。結果是,這種大規(guī)模的學徒培養(yǎng),極大的推動了歐洲建筑事業(yè)的發(fā)展。

藝術的作用是無限大的,它實現(xiàn)了宗教無法實現(xiàn)的事。藝術開闊了歐洲人的頭腦,使他們的思維國際化。誠然,當時的國際化與現(xiàn)在的國際化是不能相提并論的。當時的人,固定在出生的那個地方,一個村莊、一個城鎮(zhèn),或一塊國土。他們一生也沒有機會看到皇帝或國王。就算是距離很近的地方,在飲食、習俗、語言等方面也有可能差別很大。就是這種細小的差別,也很可能造成人們之間的矛盾,喝葡萄酒的人不是還反對喝啤酒的人嗎?

但是,當人們從事同一件偉大事業(yè)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可貴的共同感情,從而克服地域和民族的偏見。這種偏見深深的傷害了我們,直到今天,地區(qū)性的偏見仍是引起流血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當時在歐洲興起的國際主義精神,就顯得尤為珍貴,這種精神在18世紀下半葉再次出現(xiàn)。18世紀的國際主義精神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學理念基礎上的,而在哥特式藝術時期的共同精神和興趣,則是根植于藝術的。

但不久,災難就降臨了。突然之間,幾百萬人同時患上一種病,這種病很神秘,就連醫(yī)生也搞不清楚它的來歷,于是稱它為“黑死病”。根據(jù)當時的作家如薄伽丘等人對這一“死人很多”的疾病不太詳細的記錄,現(xiàn)代醫(yī)學專家作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這種病是古代的淋巴腺鼠疫。東征的十字軍不僅帶回了造福于人的東西,還帶回了一些神秘的、死亡率極高疾病。黑死病就是從巴勒斯坦,或小亞細亞、或塔塔爾平原傳到歐洲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