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題材炒作的種類
在信息戰(zhàn)中,哪些題材經(jīng)常被莊家利用呢?
1. 上市公司的業(yè)績改善
業(yè)績改善,這是被莊家利用最多的題材,也就是最有說服力的題材。因為從根本上來講,業(yè)績是股市的根本所在,業(yè)績是硬道理。所謂利好的預期最終都會反映到業(yè)績上來,因此這是最有號召力的題材。
這里又包括兩個方面,經(jīng)營業(yè)績改善或有望改善。而其中,業(yè)績可望改善比業(yè)績已經(jīng)改善更有吸引力。因為人們更看重上市公司的未來。這類題材每到公布業(yè)績報告期間顯得尤為活躍,而公布完后,就暫時告一段落。
2. 上市公司的控股與收購
控股收購是一個企業(yè)通過證券市場或協(xié)議方式收購另外一個企業(yè)的股份并獲得該企業(yè)的經(jīng)營控制權,是企業(yè)實現(xiàn)快速擴張的重要途徑。上市公司的控股與收購,在國外發(fā)達市場中是股市最有吸引力的題材之一。因為它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控股指某財團在股票市場上大量吸納某只股票,以求最終控制該公司。不過在中國股市的二級市場上發(fā)生真正意義上的搶股收購是不太可能的。這與上市公司的股本結構有關。所以就目前而言,控股或收購還僅僅是一個炒作題材。多數(shù)控股行是由于莊家炒作失當,手中的股票越來越多,以至于達到或超過舉牌的界限,而不得不舉牌。
3. 公司擁有的土地資產(chǎn)有升值潛力
近年來,土地資產(chǎn)是一塊香餑餑,擁有龐大的土地資產(chǎn)升值,則意味著公司業(yè)績有較大提升空間。該類題材極具想象力,但最終要看是否有人挖掘并宣傳這個題材。如果有人對這個題材進行深度挖掘,那么這將是一個潛力巨大的題材;相反,如果所有人都對這個題材冷落,就算它的潛質再大,也就是一只平平庸庸不起眼的小股票。
4. 國家產(chǎn)業(yè)政策扶持
這個題材的未來成長,最關鍵的是看優(yōu)惠的稅收政策和貸款政策。如果國家出文說對這類題材實行某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這樣的題材就會像芝麻開花一樣,一天比一天高。屬于這個題材的有能源、交通、化工、通信、高科技等產(chǎn)業(yè)的股票。
5. 合資合作或股權轉讓
分析合資題材,要全面考慮合資伙伴的經(jīng)濟實力和市場能量,分清有利的真合資和純粹為造題材而吹捧的假合資,分清合資的前景是好是壞。
6. 增資配股或送股分紅
增資配股本身并不是分紅行為,它并沒有給股東什么回報,只是給股東一個增加投資的權利。在牛市中,這種優(yōu)先投資的權利往往顯得非常重要,并具有一定的價值,因為牛市中人們預期股價會上升,可以優(yōu)先投資必定會帶來良好的收益。送股分紅是上市公司給股東的真正回報,在這種回報真正兌現(xiàn)之前,往往會出現(xiàn)搶權現(xiàn)象,因為預期牛市會填權。增資配股或送股分紅成為一種題材,是因為人們的牛市預期,一旦市勢逆轉,人們預期熊市到來,送股也好,配股也好,都不能激起人們的購買欲望。
從以上可以看出,所謂的題材就是他們要炒作的借口,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市場人氣。我們不排除有些題材是有實質內容的,但很多都是子虛烏有、空穴來風的,甚至干脆就是散布謠言。
通常情況下,當某個大莊家或者機構準備炒作哪只股票時,就會利用他們的宣傳工具制造一些理由然后套上“某某題材”的花環(huán)或者貼上醒目的標簽,引起廣大散戶的注意,然后再伺機牟取暴利并將廣大散戶套牢。
從歷次題材操作看,題材確實有聚集人氣、活躍股市的作用,但是我們一定要看清楚股市的真實面目,不要因為莊家換了個說法而信以為真。題材不是起關鍵作用的,起關鍵作用的是整個市場的行情。
三、題材中的陷阱
很多股民一聽到新題材,就會趨之若鶩地爭相購買,從來都不認真去分析這些題材的真假、風險,有沒有潛力。下面就提出幾個題材可能存在的陷阱,望讀者能以此謹慎地對待題材股。
1. 購并題材的真假
對于購并題材,首先要辨認其真假,不要盲目聽從和跟風,一定要自己分析。而且就事實來說,絕大多數(shù)的購并題材,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尤其是在二級市場的舉牌收購,成功者更是寥寥無幾。如果股民辨不清真假,分不清虛實,只要是購并的題材就跟進去,大都逃脫不了高位套牢的厄運;其實要學會操作,就算能分清楚購并的真假,還需要會操作,要知道購并對估價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還有就是這個購并的題材出來的時間的長短,如果剛出來,那不妨進去,如果已經(jīng)被炒得火熱了,就沒有必要進去了,這個時候的股價肯定已經(jīng)是在高位了,進去只有被高位套牢的危險。
2. 黑幕重重的重組
不少股民都熱衷于重組題材的炒作,這得益于重組股在二級市場上的良好表現(xiàn),每次上市公司重組過后,其股價翻番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有的甚至會翻上幾番。
其實重組的實質并不像它的表面那樣光鮮,先踢開真假不說,就其作用的大小,毫無疑問就摻和了莊家炒作的因素。還有一個事實,能真正從重組題材上掙到錢的股民可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許多重組本身就是假的,股價的上漲就是曇花一現(xiàn);另一方面,就是真的重組了,也并不意味著上市公司就真的可以脫胎換骨,野雞變成火鳳凰。
為此,作為投資者,一定要認真看待重組,正確地去評估重組。
3. 惡炒的新股風險大
我國的股民有一個很特殊的喜好,那就是特別愛炒新股。簡單地認為新股沒有套牢盤,也沒有什么歷史遺留問題,炒起來容易,也更容易賺錢。我們來看這樣一篇媒體報道:《哈投股份主營打新股,上市公司打新被叫停》。
2007年,借助前兩年的上市公司大擴容,中國特有的打新模式造就了28%的無風險收益率,在這種高誘惑背景下,各渠道資金匯聚一級市場分一杯羹,其中包括作為甲方的上市公司。
參與新股配售、申購所獲得的無風險利潤,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收益遠超實業(yè)投資,于是有些上市公司還動用剛從市場中募集而得的資金來“打新股”,這些上市公司包括冠城大通、新黃浦、金融街等,最后竟然冒出了一家主營打新股的上市公司哈投股份(創(chuàng)造了又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上市公司若一味炒股,忽視實業(yè)經(jīng)營,上市公司業(yè)績增長得不到實業(yè)擴張的支撐,很可能造成整個股市泡沫化。也有業(yè)內人士提醒稱,打新股的資金遲早有一天會被套,作為公眾公司的上市公司,一旦遭遇市場風險,必然會將風險擴大化,最終可能影響到每一個市場投資者的利益。
大量事實證明,新股上漲是沒有持續(xù)性的,尤其是首日暴漲之后,隨之而來的肯定是大跌。脫離基本面的新股惡炒,風險性比之舊股有過之而無不及。2007年,中國石油回歸A股就是很好的例證。
2007年,有著亞洲最賺錢的公司的股票回歸A股,發(fā)行價為16.7元,很快股價就飆升到48.60元的歷史高位。但之后就再也沒有上漲,而是一直往下跌,到2008年4月18日首次跌破發(fā)行價,至此一個中國石油的A股神話徹底結束,七成股民被套牢其中。如圖3-4所示。
新股上市當日由于沒有漲跌幅的限制,一旦被惡炒,其風險不言而喻。例如2009年滬市重啟IPO后首個上市新股四川成渝,演出可謂驚心動魄。
2009年7月27日,四川成渝(601107)以7.6元開盤,這個價格遠高于市場的預計,也高于同板塊股票的平均價格,而這僅僅是好戲的開始。開盤后就遭遇大量拋盤,股價急速下跌,最低跌至7.03元,但成交量卻大增,換手率極高,開盤5分鐘換手率就超過30%,半個小時換手已接近60%,此時股價已回升到開盤價附近,股價上升到7.9元附近徘徊了約一個小時,隨后開始大幅飆升,一刻鐘里一口氣上漲到9.89元,較開盤價上漲了30%。
按照上海證券交易所去年5月14日發(fā)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異常交易實時監(jiān)控指引》規(guī)定,無價格漲跌幅限制的股票盤中交易價格較當日開盤價首次上漲或下跌超過30%,可以實施盤中臨時停牌,四川成渝被停牌半小時,于下午1:25復牌。更意外的是,下午復牌短暫震蕩后,繼續(xù)上沖,由于半天的換手率超過80%,達到很多新股一天的換手率,下午拋盤驟然減少,因此,不到半小時股價上沖到15.25元,達到較開盤價上漲100%(15.2元)的異常交易情況,被交易所再次停牌,也是新股恢復以來首次出現(xiàn)一天兩次停牌的現(xiàn)象。此時,四川成渝按發(fā)行價計算的漲幅高達323.61%,為新股恢復以來最高漲幅。四川成渝被停牌至收市前5分鐘,但復牌后股價急劇下跌,以10.9元報收。雖然較發(fā)行價上漲了202.78%,但短短的5分鐘里下跌了28.52%,其風險可見一斑。如圖3-5為四川成渝在2009年7月27日的分時走勢圖。
滬市歷史上和四川成渝相近的新股惡炒的案例是紫金礦業(yè)(601899),2008年4月25日上市,該股以9.98元開盤,股價最高上沖到22元,也是較開盤價上漲一倍,但收盤回落到13.92元,但隨后該股連續(xù)兩個跌停板,等打開跌停板的時候股價已經(jīng)回到10元左右,開盤價買入的人最終沒有賺到多少錢,至于最高買入的人至今還沒有解套。如圖3-6所示。
只要能炒的都盡其所能地炒,然后就有人設置陷阱,等著別人往里面鉆。
2009年10月底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首日的炒作更是如此,發(fā)行價已是天價,市盈率高達六七十倍,再經(jīng)過一番炒作,部分股票漲幅200%以上,市盈率都在100倍以上,要100多年的盈利才抵得上當時的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