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偶然之后都潛伏著某種必然,只是我們過去的尋找方法有誤。我們按照被固化的思維方式,從現(xiàn)實中去尋找必然,其結(jié)果往往會無功而返,最后不得不重新用偶然來做擋箭牌:所有不合乎邏輯或無法解釋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歸于“偶然”二字。(提要)
今天早晨看電視,說廣東九江大橋被撞塌前,兩個河南人大難不死的事情。
電視新聞里講,因為當天大霧,年老的一個一上大橋就叮囑開車的年輕人“慢點、慢點”。年輕人很聽話,把車速放慢。眼看著旁邊風馳電掣般開過五六輛車,細心的司機發(fā)現(xiàn),開過去的車尾燈馬上不見了,于是本能地剎了車。
車離斷橋處只有幾米遠的地方停住。大難不死的兩個人馬上想到報警,并開始阻止后面的車輛。電視報道他們,也是意在褒揚他們的好心。
這則新聞讓我想起大學(xué)期間讀的一篇小說,題目是《打錯了》。
小說很短,而且總共不到2000字,其中卻有90%還是重復(fù)的。小說講一個人收拾東西出門,走到公共汽車站,剛好一輛失控的卡車從后面沖上便道,這個人被軋死了。
接著小說開始重復(fù)這個簡單的故事。只是在出門前,多了一個幾十個字的情節(jié):電話鈴響了。主人公接起電話,結(jié)果是一個打錯的電話。
再下來完全又是重復(fù),寫到他走向公共汽車站,這里又有了變化,也是小說的結(jié)尾:他看到失控的卡車離他幾步之遙,沖上便道,從后面把等車的人軋在輪下。
這篇小說是老師布置的題目,讓大家寫讀后感。幾乎所有同學(xué)看了這篇小說都愕然。有人感慨于小說的結(jié)構(gòu),有人感慨于小說的奇妙構(gòu)思,而我當初感慨的是人生之無常。
生命其實很脆弱,很多時候人似乎并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無論怎么小心,有些劫難怎么躲也躲它不過。這就是所謂飛來橫禍,是禍躲不過。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九江大橋掉下去的人和車,他們無論多么謹小慎微也不會想到,幾十米下的江面上會有船要撞橋墩,而且這一撞就會把橋撞斷,就會要他們的命。
但是,總會有人大難不死。分析他們不死的原因,看起來都非常偶然。兩個河南人命大是因為“慢點慢點”這四個字。而小說中的人物的后一種結(jié)局緣于一個打錯的電話。一個電話耽誤的10秒鐘,使他從車禍的罹難者變?yōu)槟繐粽摺?/p>
這似乎是偶然的力量。在這些事故中,偶然改變了事件的本質(zhì),使事件的演進完全改變了軌跡。
我們對于很多事物,習慣于尋找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而且自以為聰明的我們不少時候能夠找到。比如你完全可以說河南人安全意識強,遵守交通規(guī)章,所有他們能大難不死。但是,因此就認為這就是必然,其實是似是而非的結(jié)論。
如果我們認為,年紀大的河南人及時的提醒來自生活經(jīng)驗,那么,為啥他偏偏會在這個時刻提醒?而小說中那個天知道哪里打來的打錯的電話,必然性又在哪里?于是對于這些充滿了神秘的事件,我們就只能把它歸結(jié)為偶然。
那么主宰我們的到底是偶然呢還是必然?這是一個重大的哲學(xué)問題。
其實,任何偶然之后都潛伏著某種必然,只是我們過去的尋找方法有誤。我們按照被固化的思維方式,從現(xiàn)實中去尋找必然,其結(jié)果往往會無功而返,最后不得不重新用偶然來做擋箭牌:所有不合乎邏輯或無法解釋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歸于“偶然”二字。
但是,這樣的思考方法,讓我們無法深究事件背后的真相。你想,如果當意外來臨時,只能企盼“偶然”來保全自己,那么,生命里哪有那么多如此及時的、打錯的電話呢?
2007-06-21
評論:
生命可堅強,可脆弱。
脆弱表現(xiàn)在偶然。
偶然和意外,正是脆弱的生命所無法抵擋的。
我們也只有看到這樣的例子時才會發(fā)發(fā)感慨。
當真活著的每一天還是感受到生命的堅強的,看看咱們讀了那么多的書都沒自殺就曉得了。(波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