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將子女養(yǎng)育成大人物的幾種智慧
如果說教育的目的是努力把孩子撫養(yǎng)成正直的人,那么教育的第一步就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如果父母都不首先相信和尊重自己的孩子,試問世上又有誰會欣然地尊重他們呢?父母一定要懂得所有關系都是相互的。父母認可孩子,孩子也會承認父母。這樣一來,孩子會有自豪感,容易建立起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也更容易成長為優(yōu)秀的人。
星期六早上的家庭會議
就跟夫妻關系一樣,一個家庭也不是隨意就能運轉得好的,也是需要精心經(jīng)營的。
我們一家八口人,算是個大家庭了。你若問我經(jīng)營這么一個大家庭有什么經(jīng)驗,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我們家的集體活動。
在孩子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就養(yǎng)成了集體活動的習慣。一般的安排是周五的晚上一起看電視,或者周六一起去圖書館。周末,我們?nèi)胰藭跁坷镆黄饘W習和討論,我還會抽出時間來給孩子們理理發(fā),跟他們聊聊天。這種習慣一直延續(xù)了下來。就算是可以自己一個人完成的事情,我們也會特地制定時間表來一起完成。我們夫婦認為,全家人共同活動的經(jīng)驗非常重要,它就像一條連接家人的紐帶,讓其中的每個人都能得到啟發(fā)和成長。
這個經(jīng)驗也被我用在了工作上。我在耶魯大學教書的時候,會要求兩三名學生共同完成論文。有些獨立性和競爭意識比較強的學生一開始覺得很不習慣,他們認為沒必要幾個人一起做。并且有的學生還問我,一起做總會有人做的多,有人做的少,怎么能給同樣的分數(shù)呢?我回答說,團隊合作很重要,互相習慣、建立平等互助的關系也是作業(yè)的一部分。
這樣做的結果是,之前有過摩擦和爭吵的學生在論文結束的時候竟然都熟稔起來,還逐漸發(fā)現(xiàn)了對方身上的亮點;之前不用心學習的人,也對學習有了興趣。這樣一來,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學生通過我的課,都體驗到了東方的集體意識。
這一點很重要,特別很是對小孩子來說。在集體活動的過程中,通過交流、碰撞,他們能了解到合作、配合的意義,這比任何教育都要讓孩子受益。
說說我們的家庭會議吧。我們的家庭會議時間訂在每周六吃完早飯之后。其實,開會并不是特意為了教育孩子,只是因為家人比較多,家庭會議自然提供了一個可以進行意見交流和訓練領導能力的機會。
在家庭會議中,主持者不是家長,而是由孩子們輪流擔任,與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沒有任何關系。主持者要準備會議主題,并組織討論。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在學校已經(jīng)做了班長或學生會長的,主持起來就相對輕松自如些;而其余的孩子也能借機學習,為將來在學校里擔當組織者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