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永動機”,與妻子分道揚鑣
戴假發(fā)的風尚一過,假發(fā)制造生意便一落千丈,阿克萊特只好投身當時熱門的機械行業(yè):一位機械發(fā)明家由此誕生了。當時很多人都在研究精細紡紗機,阿克萊特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跟很多自學成才的人一樣,阿克萊特潛心研究“永動機”?!坝绖訖C”雖然最終沒有造出來,然而研究過程中積累的經(jīng)驗,為他日后發(fā)明精細紡紗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為全身心地投入到實驗中,他荒廢了生意,以致生意一再虧本,花光了所有積蓄,最后陷入極度貧困的境地。妻子對丈夫的研究工作感到十分反感,對丈夫浪費在這上面的的時間和金錢更是不滿,還埋怨丈夫只顧著研究,讓家庭陷入困境。一次,兩人發(fā)生了爭吵,當爭吵陷入僵局,盛怒的妻子砸壞了丈夫的模型,她以為這樣就能徹底打消丈夫的研究計劃。但是,阿克萊特的性格倔強而執(zhí)著,加上年輕氣盛,妻子的破壞行為更堅定了他要把發(fā)明做成功的決心:兩人無法達成一致,很快就離婚了。
輾轉四方,初現(xiàn)曙光
后來,阿克萊特認識了一個叫凱伊的人。凱伊是一位來自惠靈頓的鐘表匠,他協(xié)助阿克萊特組裝“永動機”的部件。
據(jù)說,正是凱伊讓阿克萊特注意到了“滾筒紡紗機”的工作原理;也有人說,阿克萊特是偶然看到通紅的鐵塊經(jīng)過鐵軸時被拉長而得到啟發(fā)的。不管阿克萊特的靈感是如何獲得的,總之,這個想法在他的腦海里涌現(xiàn)時,他就開始設計了。從此,阿克萊特不再收集頭發(fā),而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機器的設計改進中。后來,在他的指導下,凱伊成功地組裝了一臺機器模型,并把模型放置在普雷斯頓公費語法學校的走廊里,因為他們的制作間就在學校里面。由于小鎮(zhèn)上很多人以手工勞動為生,他們擔心機器會搶走他們的飯碗,他們覺得模型的誕生無疑是個威脅,因此校外不時傳來勞動者們的抗議聲!凱伊因為發(fā)明飛梭遭到暴徒攻擊,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從蘭開郡輾轉到瓦林頓;哈格里夫斯發(fā)明的珍妮紡紗機也難逃厄運,被暴徒砸得稀爛。想到這些,他們決定把機器轉移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他們來到諾丁漢,求助于那里的銀行家,希望申請一些貸款資助。銀行家們同意預付給阿克萊特一筆錢,條件是要分享阿克萊特發(fā)明所獲的利潤??墒?,機器并沒有他們想象的那樣完美,銀行家們建議阿克萊特去找斯特拉特和里德先生來鑒定。斯特拉特曾發(fā)明了織襪機,還申請了專利,他十分賞識阿克萊特,當即決定與其合作。從此,阿克萊特紡紗機的前途一片光明。最終在1769年,他們的成果以“諾丁漢的鐘表匠——理查德·阿克萊特”命名,并獲得專利,大獲成功。值得一提的是,瓦特的蒸汽機發(fā)明專利也是這一年獲得的。從此,建于諾丁漢的第一家棉紡廠用馬匹推動;不久,德比郡的克羅姆福特建造了一個更大規(guī)模的棉紡廠,由水車驅動,紡紗機又被稱為水車紡紗機。
艱辛付出,換來豐厚回報
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阿克萊特感到自己的事業(yè)才剛剛起步,他還要一遍遍地不斷完善機器的每一個細節(jié)。經(jīng)過他不斷地改造和完善,機器變得非常實用。阿克萊特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和耐心的工作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