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用我們對博博的教育來說明。
博博大多數(shù)時候不像別的男孩那樣坐不住,但他是“蔫壞”,用大家對他的評價就是:“這孩子鬼點子多,有自己的蔫主意?!?/p>
有一次放學之后,博博跟同學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家,回來之后還騙爸爸媽媽說他一直在學校補課。謊言被拆穿后,嫂子狠狠地批評了他,當晚他飯都沒吃幾口就回自己的房間了。看到這種情景,哥哥來到博博的房間,先是安慰他,講了很多賞識他的話。最后,他很自然地提了一句:“你知道嗎?你這么晚還沒回家,你媽媽擔心壞了,還想出去找你呢!”態(tài)度一直都很強硬的博博服軟了,主動向媽媽承認了錯誤。
事后再聊起這件事時,嫂子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雖然爸爸沒有批評你,但我能看得出,他對你的表現(xiàn)很不滿意,那么晚了不回家,你至少應該給家里打個電話吧!”
聰明的家長很容易就會看出,父母像在“唱雙簧”,你可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在騙孩子,在我看來,要想讓這些有“蔫主意”的男孩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需要這種“雙簧”精神。媽媽唱“黑臉”,爸爸就想方設法讓孩子認識到媽媽對他的愛;爸爸唱“紅臉”,媽媽也巧妙地讓孩子意識到爸爸實際上也有對他不滿意的地方。這樣孩子才能深刻地感受到家長的慈愛與嚴厲,才能真正地去改正錯誤。
實際上,哥嫂這種“唱雙簧”的教育方法體現(xiàn)出的嚴與慈的比例就是5:5。如此恰當?shù)谋壤o孩子的感覺就是:媽媽嚴中有慈,爸爸慈中有嚴。在這種教育下,即使這個男孩再有“蔫主意”,他也會心甘情愿地向家長的教育屈服。
云曉點睛
什么時候“嚴”?什么時候“慈”?
科學的教育講述技巧,更注重時機。同樣,教育男孩,家長的“嚴”和“慈”也是有一定時機的。
(1)壞習慣出沒時要“嚴”,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時要“慈”。
我國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這樣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yǎng)?!钡拇_,評價一個孩子好與壞,我們常常以他們平時的行為習慣來做判斷。因此,在改正壞習慣、培養(yǎng)好習慣方面,家長一定要嚴厲。
在博博的習慣教育方面,我們從來不肯掉以輕心,并且一直堅持著“不對就一定要改”的原則。比如,不洗手就堅決不讓他吃飯;因為粗心丟掉自行車,就必須讓他步行一周去上學
但當他表現(xiàn)出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時,即使他的行為為我們帶來了很大煩惱,我們也笑著接受他。這個小家長曾數(shù)次拆壞了家里的小鬧鐘,有一次還險些把爸爸最心愛的電腦大卸八塊 但我們從沒有因為這些事情指責或批評過他。因為我們懂得,一旦我們打擊他的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他很可能就會變成不肯動腦也不肯動手的“小懶蛋”。
(2)小時候要“嚴”,長大后要“慈”。
不管在習慣培養(yǎng)還是能力培養(yǎng)方面,在男孩小時候,家長就要對他們嚴厲一些。德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曾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孩子小時候,家長嚴厲一些,這個目的就容易達成。
但孩子年齡的增長,大約到8、9歲時,家長就應該學著一點點放手了。對于男孩的教育更是如此,當他們的自我意識一點點覺醒時,如果家長還事事過問、事事嚴厲,這些小男孩的反叛意識就會被激發(fā)出來了。
我認識一位朋友,是一名小學教師,他就是這樣教育自己兒子的:
孩子小時候,事事都嚴格要求。某個字的筆順孩子總是寫不對,他就一遍又一遍地教,直到孩子寫對為止;孩子在學校有沒有認真聽課,他經(jīng)常仔細地盤問 但當孩子升入四年級之后,他便開始放手了:孩子買衣服,他只提建議,選什么風格的讓孩子自己決定;孩子成績不理想,他只提供一些大概的方法,而不是手把手地還孩子學
也正是因為這種先“嚴”后“慈”,不用他太費心,孩子幾乎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績。更重要的是,他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一直都很親密,到了青春期幾乎都沒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