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他竟然當上了埃及法老的宰相。用中國古人的話來說,便是位極人臣了。
當了宰相的約瑟,為埃及老百姓立下了不小的功勞。據說,他幾次勸告法老,減少財政開支,將盈余的谷物、財物等囤積起來,以備天災人禍時使用。
后來,果然如他所料,埃及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旱災。正是靠著這些物資,埃及老百姓才渡過了那次劫難。
功成名就后的約瑟在為埃及老百姓謀福利的同時,并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
當聽聞迦南地旱災饑荒盛行時,約瑟揪心如焚。他請求法老,準許父親雅閣帶著猶太族人來到歌柵避難。這才有了猶太人客居異鄉(xiāng)的幸福生活。
苦難初臨
然而,傳說僅僅是傳說。歷史上是否真有約瑟這樣一位傳奇英雄,至今還不敢確定。
既然如此,約瑟幫助猶太人定居歌柵,就成了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那么,猶太人到底是怎樣來到歌柵的呢?讓我們回到公元前18世紀下半葉的埃及中王國去看一看。
根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研究,猶太人進入歌柵,應該就是在上面這個時期。
當時,埃及中王國內憂外患,戰(zhàn)亂不斷,整個國家處于諸侯割據、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
俗話說,落后就要挨打。埃及的軟弱,給了另外一個游牧民族好機會,這個民族就是屬于閃族的喜克索斯人。
正是這個驍勇善戰(zhàn)的民族,從迦南地大批涌入埃及。他們不僅征服了尼羅河三角洲,而且在三角洲東部的阿瓦里斯,創(chuàng)建了一個強大的牧羊王朝。
牧羊王朝的統(tǒng)治持續(xù)一百年左右。喜克索斯人不僅牢牢控制住三角洲,還通過附庸、封臣等多種手段,將上、下埃及的很多地域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在牧羊王朝的鼎盛時期,它的勢力范圍最北端已經延伸到了敘利亞北部和幼發(fā)拉底河上游一帶。而迦南地正是牧羊王朝統(tǒng)治的中心地域。
十分湊巧的是,這時住在迦南地,與喜克索斯人同屬閃族的猶太人,正面臨著干旱和饑荒的侵襲。于是,他們便趁機遷徙到了歌柵。
當時的埃及,雖然戰(zhàn)亂不斷,但是由于征戰(zhàn)的各方都無法取得絕對的統(tǒng)治權,因此,埃及反而出現(xiàn)了一個寬容的社會氛圍,能夠容納不同種族的人。
顯而易見,猶太人這時來到埃及,是十分有利的。
加上歌柵當時處于牧羊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下,同屬閃族的情誼,讓猶太人也能獲得王朝統(tǒng)治者的信任,這就更加方便了民族的繁衍壯大。
或許,約瑟的傳說就來源于此吧。
盡管如此,猶太人似乎一直都沒能真正與埃及人打成一片。按照《圣經·舊約》的記載,就算在約瑟擔任宰相期間,埃及人也不愿與猶太人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