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秘密4:基金公司都是死多頭(3)

明明白白買基金:透析基金背后的30個秘密 作者:吳敏


所以,投資人也很容易在媒體上看到,在上行的市場中,就會有很多報紙、網站在說“公募基金連續(xù)多少個月跑贏私募基金”;而當市場回調的時候,同樣也會看到報紙、網站在說“本月私募基金跑贏公募基金”;等等。

基于同樣的道理,你很少看到公募基金經理說:6000點了,大家趕緊跑吧;但私募基金經理往往會直言不諱地說:6000點了,我不玩了,回家睡覺吧。而公募的股票型基金經理最多只能說:我們短期謹慎,長期仍樂觀。因為再怎么說,公募基金都還有60%還在市場里面,不能兌換成現(xiàn)金。

2.忽略基金言論,盯住基金倉位

基金公司都有強效的宣傳策略和手段,在不同的市場環(huán)境下,這些策略和手段的目的都是指向擴大基金的管理資產規(guī)模的。

比如,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基金公司除了大力推債券基金、保本基金等低風險基金產品之外,也同時通過各種途徑維護股票基金的穩(wěn)定規(guī)模。而基金經理的發(fā)言,不管是接受采訪,還是在各種財經論壇上的發(fā)言,其實都是經過基金公司稽核合規(guī)部門審閱的,以確保這些言論不與相應的管理要求相沖突,也不與基金公司的營銷相沖突。

不過對于基金經理來說,怎么說話可能要受到約束,但投資還是他們能自己決定的領域。基金經理的言論可能會銷聲匿跡,但倉位的變化會反映基金經理的意圖(投資者一般說到的倉位都是指股票倉位,也就是股票投資占全部基金資金的比重)。

我們從每一個季度報告上可以看出基金經理倉位的變化。此外,雖然由于精確度的關系,很多機構已經放棄了對基金倉位的測算,但仍有幾家券商和第三方機構在堅持做這些測算(如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聯(lián)合證券等),這種倉位水平的測算頻率可能是一周,或者一個月,它對投資者判斷基金經理的意圖也有一定的作用。

從歷史經驗來看,基金的實際倉位低點和股市的低點趨勢也是契合的。比如2008年第三季度末,偏股基金的倉位已經降到了70%以下。

最近一輪A股的大幅上漲是從2008年10月份開始的,如果從這一次牛熊轉換來說,倉位的低點恰好切合市場的低點,剛好是買入的好時機。

回顧歷史也能看到,2007年的第三季度末,偏股基金的倉位達到當時的歷史高點,隨后市場遭遇大幅下跌;2009年的第二季度末,偏股基金的倉位也創(chuàng)下高點,隨后的8月份又出現(xiàn)了超過20%的跌幅。

當然,除了對倉位的一般數據有所了解外(比如65%左右的平均水平就很低了,接近85%則很高),還有一個判斷依據是:當絕大部分基金公司都不說話了,只有少數一兩家開始唱多的時候,也許買入的機會就來了。

筆者的看法是,不要相信基金公司說的什么時候都是買點,還是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指標加以分析。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2007年你買到一只中等表現(xiàn)的基金,那么你至少要花兩年以上的時間來消化你的損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