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國英豪斗地主之三顧茅廬為哪般(2)

偷窺歷史學家的書桌(中國卷) 作者:笑陽


曹魏在曹操死后,實行“九品官人法”,向士族地主敞開懷抱,到了后期仍然人才輩出。東吳主要依靠江南土著豪族管理國家,每遭外侵的關鍵時刻,豪族中的杰出人才都能站出來保護自身和國家的利益,所以能多次擊敗曹魏、蜀漢的大規(guī)模進攻。而蜀漢各級政府的實權卻主要是控制在跟隨劉備一起入蜀的荊州士族手中,在職官任用上,對益州當?shù)厥孔逡恢笔桥艛D和有控制地使用。失去荊州之后,荊州人才已經(jīng)難以得到補充,老一代漸漸凋零,可是諸葛亮仍然不愿意讓益州的士族加入到蜀漢政權中來,所以才有了后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笑話。

被拋棄的蜀漢

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中被火燒連營,精銳盡失,可是諸葛亮仍然不顧國力,連續(xù)五次北伐。這種做法常常受到人們的批評,認為是不明智的做法。其實諸葛亮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給自己所代表的荊州士族尋求生存空間,益州畢竟不是他們的家園,必須沖出去。這個方針得到了大批荊州士族的支持,所以他才能屢敗屢戰(zhàn)地北伐了五次。但是益州士族對這種北伐則非常不以為然,因為他們要出人出力,卻得不到什么好處,所以并不很支持。

諸葛亮死后,蔣琬堅持了這一方針,還想繼續(xù)北伐,可是因為當時荊襄豪族的第一代幾乎死絕,而第二、三代在朝中的勢力明顯下降,所以沒有被通過。到了姜維當政,再一次把北伐提上了議事日程,卻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不但和朝中文臣鬧翻,還和軍中第二號人物張翼(少有的任要職的蜀人,當年官拜征西大將軍)鬧翻。

諸葛亮主政之時,謹慎小心地處理與益州士族的關系,至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益州士族的正當利益。蜀亡后已幾十年,原蜀漢地界內(nèi)黎民贊揚和稱道諸葛亮治蜀的言語,仍然隨處都能聽到。

當諸葛亮死后,蜀漢主政者對益州士族再也沒有了那份寬容。姜維率蜀軍連年征戰(zhàn),窮兵黷武。益州士族政治上受排擠,經(jīng)濟上受盤剝,法律上受制裁,仕途上看不到希望,對蜀漢政權的態(tài)度也逐漸失去信心,甚至開始反感。相反,曹魏政權實行的按照門第選官用人的“九品官人法”,對他們卻非常具有吸引力。

公元262年,當魏國大將鄧艾率輕軍爬山涉水七百余里突然出現(xiàn)在江郵時,益州豪族都聚族自保,坐山觀虎斗,根本沒想到要幫助蜀漢政府,甚至還幸災樂禍,里應外合。益州土著地主集團的代表人物譙周甚至與蜀郡學者杜瓊一起散布曹魏代漢是天意的言論。

后主劉禪無奈之下,只能投降。劉備依靠士族創(chuàng)下了蜀漢的基業(yè),可惜又被士族拋棄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