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極地地區(qū)(2)

懷斯曼生存手冊 作者:(英)約翰·懷斯曼


如圖,將長條狀綠色樹枝彎成橢圓環(huán)形,末端扎緊,然后,橫向捆上些木條,纏繞上麻繩———越多越好———但不要使雪屐過重,否則走遠路會使你疲憊不堪。中央部分要結實,使雪屐牢牢附著在腳上。

順流而下

順流而下———夏季乘木筏,冬季用冰橇———但是西伯利亞北部地區(qū)例外,那

里河流都是向北流入北冰洋。

在冰凍河面上行走時應沿著河邊較為光滑的冰面,在河流轉彎處應沿著

外邊的曲線。在兩條河流會合處也應沿著外邊的河岸行走。如果河道拐彎太多,就離開冰凍的河面,沿著較高的河岸行走。

警告:

刺骨的冰水是無形的殺手。

落入冰水中會使你無法呼吸,肌肉也失去控制,身體劇烈抖動,大約只需4分鐘身體中暴露在外的部分就會凍僵,7分鐘后意識模糊,15-20分鐘內(nèi)就會死亡。

應對:可以拼命擊水進行劇烈運動,快速游上岸,在雪地上打滾吸去水分,立即回帳篷中,鉆進干燥的睡袋中。

衣服

嚴寒和暴風在幾分鐘內(nèi)就會使暴露在外的身體凍僵,要保護好整個身體、手和腳。戴上風帽———它應該帶有拉鎖,這樣可以遮住部分的面部。毛皮邊飾物可以防止呼氣中帶出的水汽在面部結冰,否則就會凍傷皮膚。

外套應該可以防風,織物應盡可能地嚴密以阻止雪片在上面凝結,但又要有足夠的透氣性以便允許水汽散發(fā)———不要選擇防水材料的衣服,否則會使水蒸汽在里面凝結。內(nèi)層衣服應該不透氣以便放置熱量損失。皮革制成的外衣最為理想。

要允許衣服的開口處散發(fā)熱量,運動可以使里面的熱空氣通過開口處向外散發(fā)。沿袖口上將衣袖扎緊,將褲腳扎進襪子或靴子里。

如果開始出汗了,可以松開衣領或袖口,如果還感覺熱得難耐可以脫去一層衣服。比如在從事劈柴或建棚等重體力勞動時,就可以脫去外衣。

只有墜機或迫降才可能將某人孤零零地拋在極地而又毫無裝備。在脫離飛機前盡可能抓幾件隨身衣物。

穿上毛料衣服———它不易吸水,即便在潮濕時仍能保暖。針眼細密的衣服能夠使身體保溫,因此作為內(nèi)層衣服材料最為理想。

棉制品就好像燈芯一樣,很容易吸收水汽。潮濕的棉衣散熱速度是干燥時的240倍。鞋子

海豹皮靴,防水帆布長統(tǒng)靴都相當不錯,它們有著堅實的鞋帶和橡膠鞋底,最好還要具有隔熱的里層。

穿上三雙襪子保暖,型號依照等級逐漸遞增,然后一層層穿在腳上而不起皺。如果需要,也可臨時在腳上包裹幾層織物加厚保暖。帆布的座椅可以臨時制成簡易的長統(tǒng)靴。

如果雙腳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就會導致戰(zhàn)壕足,就好比在多沼澤的苔原地區(qū)的夏季時一樣(參見健康篇中,寒冷氣候的威脅部分)。

護目鏡

雪地行走時需要用護目鏡或其他布塊甚至樹皮來保護眼睛,避免遭受強烈的反射光刺傷,中間只留一道狹長的裂口。強烈的陽光經(jīng)白雪的反射,長時間會使人產(chǎn)生雪盲。用炭筆涂黑眼瞼下方可以減少雪盲的威脅。

C、O、L、D:

保暖的關鍵在于:

保持清潔(Cleaning)

避免過熱(Overheating)———通氣換氣。

衣服寬松(Loose)———允許空氣流通。

保持干燥(Dry)———包括內(nèi)外衣服。

庇護所

你不可能在毫無掩蔽下充分休息。必須要避風。尋找經(jīng)過稍微改造就能可利用的天然庇身所,應該避免選擇懸崖的背風面,因為積雪會從懸崖上滑下,將你的庇身棚掩埋住。還應避開冰雪或巖石可能崩裂的地點,避開冰雪覆蓋的樹陰———樹枝可能會不堪重負而折斷———除非已有大樹枝支撐在雪地上了,那樣在樹枝下面可以有一塊空地,可以當作天然的避風處(見露營篇“露營技巧”)。

切記:即使為了避風也不應把每個出口都封閉上。你還要通風換氣,尤其是如果你在棚內(nèi)生火的話。

生火

火是極地生存所必需的條件之一。從失事飛機或車輛中取出的燃料可 以幫助取暖。盡快將燃料油從油盤中抽出來,貯存在地面上———當機器冷卻后它會凍結,而無法抽出。高辛烷值的燃料不會很快凝結———可以貯在油箱里。

在南極大陸和北極冰川上,海豹和海鳥的脂肪是惟一的其他燃料來源。在海邊地區(qū),有時能收集到一些漂流的斷木———格陵蘭人過去常利用從西伯利亞河漂流到北冰洋的木材建造房屋。苔原地區(qū)能夠找到低矮蔓延生長的柳樹。森林的延伸地帶也生長著一些白樺叢林和檜屬植物。白樺樹是油質(zhì)樹木,非常易于點燃,即便潮濕的樹枝也是如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