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熱帶地區(qū)(1)

懷斯曼生存手冊 作者:(英)約翰·懷斯曼


熱帶叢林中萬物都是生機勃勃,也包括疾病和各種寄生蟲,并且細菌會以驚人的速度繁殖。大自然會提供充足的水、食物和各種建筑材料。當地的土著人依靠狩獵和采集野果已經生存了上千年。但是,新來的可能需要時間去適應環(huán)境和不間斷地勞作。

土著居民除了穿戴少量飾物外,幾乎不穿什么。作為新來者,由于不習慣眾多的蚊蟲和水蛭,更不能忍受裸露著身體在密林之間穿梭,需要多穿些衣服。流汗會把衣服浸濕,但也比被蚊蟲叮咬,被棘刺劃得遍體鱗傷要好得多。不到休息時不要隨便脫去濕衣服,在大部分都濕透的情況下,除非日曬或火烤,否則很難將它弄干。不斷被汗水浸濕的衣物很快就會變破爛。

赤道周圍及亞熱帶地區(qū)氣候的顯著特征就是高溫、大雨以及令人難以忍受的極端潮濕,當然高海拔地區(qū)例外。在低海拔地區(qū),溫差日夜變化很少會超過10℃,日常氣溫一般為37℃。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區(qū),夜間經常會結冰。下雨會帶來一些涼意,但是雨停之后,氣溫很快又會回升。

暴雨常伴隨著雷電,劈向樹頂,潺潺細流轉瞬間就會成為滔滔洪流,河水會很快上漲到警戒水位,但雨一停,同樣片刻間又恢復了原位。狂風暴雨常出現(xiàn)在夏末之季。颶風、龍卷風和臺風沿著海面生成發(fā)展,會引起海嘯,登陸之處房屋倒塌,林木摧毀,破壞力極強。選擇宿營地時要確保你不會受任何潛在洪水的困擾。即便在旱季,季風也會帶來每日一次的降雨,而雨季之中更是整天連綿陰雨。在東南亞,印度洋海域來的季風會帶來雨季,而從中國大陸刮來的北風則會帶來旱季。

熱帶地區(qū)的晝夜相等,,黑夜來臨很快,天空突然間就會變黑下來。熱帶雨林

沿著亞馬遜河域和剛果盆地延伸,穿過印度尼西亞部分地區(qū)以及太平洋幾座孤島的赤道線上,分布著大量的原始熱帶雨林,這些雨林地區(qū)的氣候幾乎千篇一律。年降雨量平均為1500~3500毫米,夜間氣溫30℃至20℃不等。

在尚無人類蹤跡的原始雨林中,高達60米的巨木直沖云霄,頂部枝葉繁茂,遮天蔽日。大樹底下,稍矮的林木生長得也是十分茂密,很少會有陽光透過層層枝葉直射到地面上。幼苗奮力生長以便能吸收到更多的光線,藤蔓植物奮力向上纏繞。苔蘚、地衣和草本植物頂開厚厚的一層落葉頑強生長,大量的真菌生存于朽木與落葉之中。

在原始叢林中會相當涼爽,如果地面叢生的植物較少一般不會阻礙行動,但是能見度十分有限,只有大約50米遠,很容易迷失方向,從空中也很難發(fā)現(xiàn)迷失于叢林中的人。

求救信號

樹叢會擋住煙霧,不易被察覺,尤其是在有濃霧的時候。將信號設置在寬闊空曠的地方,通常在河灣邊,或者直接設置在固定于河面的木筏上,效果會更好。

次生叢林

在日光貫穿樹林之地,植物生長蔓延相當快,主要是沿河兩岸的地帶、原始叢林邊緣地區(qū)以及原始林中被人為砍伐或燒荒耕植的地方。一旦被拋荒之后,很快就會有大片植物重新生長,從中留意尋找,也許能發(fā)現(xiàn)散落幸存于野生植物中的可耕種農作物。次生叢林中生長的草類,如羊齒類,小灌木和各種蔓生植物一般都高達2~3米。從中穿行將是緩慢而艱難的,經常要借助大砍刀或帕蘭砍刀才能殺出道來。不管怎么努力,能見度可能也不超過幾米(參見旅行篇)。許多叢林植物都生有棘刺,密集的灌木叢會使你無法穿行,甚至會走投無路。有時,如在南美的比利茲,叢林樹木比較矮小,陽光能照射到地表,那里更是會密集生長著各種更低矮的樹種。亞熱帶雨林

赤道兩側緯度在10°之內的地區(qū),如中南美洲、馬達加斯加、西印度半島、緬甸、越南、東南亞和菲律賓地區(qū)的原始森林,在這些森林中會出現(xiàn)季節(jié)性降雨量減少的情況,甚至會發(fā)生干旱,但雨季到來時會重新開始大量降雨,依次循環(huán),周而復始。由于季節(jié)差異,這些地區(qū)生長著更多的落葉樹種,這樣更多的陽光就可以照射到地表,低矮的樹木生長得也更為密集。

高山林

在熱帶地區(qū)海拔高達1000米以上時,熱帶雨林的周邊地帶開始逐漸被高山林所取代。大約在海拔1240米左右,分布的已完全是高山林木了,如喀麥隆的哥特山脈、埃塞俄比亞的阿姆哈拉茲高原或者在中非的魯文佐里山脈。魯文佐里山脈——“月亮山脈”就是最為典型———在冰帽雪峰之間,處于同一等高線的山坡跨度多變,形成類似環(huán)形山似的奇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