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動物類食物(5)

懷斯曼生存手冊 作者:(英)約翰·懷斯曼


蹤跡:兩個長方形的偶蹄印。馴鹿則是明顯的圓形蹄。如圖所示,上面部分是牡鹿前后蹄印,下面部分是馴鹿的前蹄印。注意馴鹿偶蹄中的肉爪。行走類動物前后蹄相互重疊,奔跑類前后蹄間常有間隔。排泄物呈長方體形到圓球形不等,通常成堆。在溫帶地區(qū),到了冬季它們的糞便會更輕一些,富含更多的纖維質。幼樹的莖上有它們留下的擦疤、啃咬留下的傷疤等破損記號。

野豬類

野豬以及其他豬類的體形變化很大。多數皮膚上生有刺毛,但都有著豬的體形。長鼻,兩顆獠牙或其他類型的大牙在嘴部兩側各一顆。它們以家庭為單位群居生活于森林地帶———但非洲野疣豬例外,它們更喜歡呆在大草原上。盡管野豬沒有鹿那樣警覺,可是仍難以接近獵捕,除非是在熱天里它們躺下來避暑時你才可能有更多的機會。留意傾聽豬類打鼾聲。育種期的雄豬和護仔的野豬幾乎不需多少外界刺激就會應戰(zhàn),單個人會很容易被它們擊倒。被獠牙咬中會嚴重受傷,尤其是經常會傷在靠近大腿的股動脈處,極其危險。豬肉味道鮮美,冬季時節(jié)會含有大量脂肪,但肉必須充分煮熟,以防寄生蟲。

陷阱設置:結實的彈性四腳套索、落石阱、尖刀阱,布置在獵物經常出沒的必經之道上。豬的食性很雜,一切易得的食物都可用來作誘餌。

蹤跡:偶蹄印,有點類似于鹿科動物。在松軟之地,短邊趾印與鹿類明顯相區(qū)分。幼仔的點蹄更多。糞便經常不成形,但不會是細長條形,通常都很松軟。亂糟糟的地面上有扒出的樹根,泥濘之地有狹長形的動物打滾后留下的污漬,都說明了它們曾出沒于此地。疣豬類有著很大、類似地洞的穴。野駱駝類

廣泛生長在中北非、東亞至中亞一線的沙漠地區(qū),澳洲也有引進的——但要捕捉它們需要極為強固的尖刀阱或者彈射類武器。被激怒的駱駝攻擊性很強,在你的手和臉部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留下嚴重的傷痕。

美洲駝類

南美野生動物,長毛濃厚。包括羊駝和駝馬等。用對付羚羊的陷阱即可捕獲它們。作為半家畜類動物,羊駝或駝馬的出現意味著可能在不遠處即有人煙。

貘類

生活于熱帶美洲以及東南亞原始熱帶叢林中的一類性情溫順的野生動物。有著松軟的長鼻,體型近似無毛的野豬。在它們出沒的必經之路上設置四腳套、尖刀阱或落石阱。

兔類

分布區(qū)域極為廣泛,從寒冷的北極地帶到熱帶沙漠和叢林中都有。在大多數地區(qū)它們會成為陷阱的首位來訪者———北極雪原和遠東地區(qū)分布的長耳大野兔很可能會救了你的命。兔子多數生活于地洞中,常常大群聚集,生活路線很有規(guī)律———這對設置陷阱很有利。幼兔在受到驚嚇時常會靜臥不動,甚至用手就可將它撿起。野灰兔一般不常生活于地洞中,行動路線也無規(guī)律。兔類粘液分泌機能衰竭會導致許多病兔不得不生活于地面上。

陷阱設置:簡單的四腳套索陷阱即可,不過彈性陷阱會使獵物離開地面,減少被其他動物偷食的可能。

蹤跡:有毛的腳掌即便在松軟的地面也不會留下多少具體線索。但可以利用其后腿長、前腿短的特征加以辨認。野兔前腳五趾,但最內一趾短小,幾乎不留趾印,后腳細長,只有四趾。奔跑時后腳印會落在前腳印之前。兔類的糞便很小、堅硬、圓粒狀。被它們啃咬過的樹皮上會留有兩道明顯的牙痕。兔子砰然墜落之聲猶如有人在擊打墊子。

危險

兔肉綜合癥:兔肉是最容易獲取的食物,但它缺乏人體所必需的脂肪和維生素。哈得遜灣公司曾經披露,其捕獵者們盡管有充足的兔肉食用,許多人卻不幸地死于兔肉綜合癥。

人體在消化兔肉時需要消耗自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有許多最終隨著糞便被排出體外,因此必須不斷補充這些營養(yǎng)物質,否則人體就會越來越虛弱,并出現另外一些缺陷綜合癥。因此食用兔肉越多,身體會變得越糟糕。其實哈得遜灣公司的那些捕獵者只需同時食用一些植物性食物就可以健康地存活下來。如果植物被積雪覆蓋,生存者無意識中僅以易于捕獲的兔肉為食時,這類悲劇不免就會發(fā)生。

兔類粘液分泌機能衰竭是一類病毒性疾病。在病發(fā)部位,尤其是頭部,具有類似粘液腺發(fā)出的種種怪味,讓人倒胃口,不過這類疾病不會感染人類。病兔行動遲緩,眼睛往往會變瞎。兔皮剝去以后,病兔的惟一癥狀是肝部出現白色小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