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聰明指的是觀察力
人們常常用“聰明”二字來形容人的智力,把智力發(fā)展較高的人稱為聰明人。聰明人就是耳聰目明,聰是指耳朵聽的能力強,明是指眼睛的視覺能力強。聰明實際上正是指人的觀察力。人們往往用聰明來概括智力,從觀察力角度來說明人的智力,足見觀察力在人的智力結(jié)構(gòu)中的重要地位。
觀察力對人的知識的獲得與考試成績的高低具有重大的意義。觀察力強,對事物感知完整而準確,頭腦中獲得的信息就豐富而深刻。觀察力差的人,雖然看了聽了,然而覺察到的東西卻很少,甚至有錯誤,他的知識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
觀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對于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有很大關系。例如學習“已”和“己”,兩個字的形狀、寫法僅有細微的差別,觀察力強的兒童就能區(qū)分開來,觀察力弱的兒童往往把它們認錯或?qū)戝e。不少學生檢查作業(yè)或考試答卷時查不出錯誤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觀察力比較弱。
有的家長批評學生說,你這是白丟分,睜著眼睛都看不出來。眼睛是睜著,觀察力薄弱就察覺不出錯誤。
有的家長批評孩子說,你做作業(yè)怎么總是查不出錯誤的地方。那么容易的題還做錯,還檢查不出來,不知道你是干什么吃的。家長光生氣,一味地指責沒有多大的用處。關鍵在于是否從學生作業(yè)檢查不出問題的現(xiàn)象中,察覺出他的實質(zhì)主要在于觀察力水平低。觀察力水平低甚至還能造成視而不見。
家長若想改正孩子檢查不出作業(yè)、答卷錯誤的毛病,就得從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入手。那么,怎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呢?
2.培養(yǎng)良好觀察的方法
(1)培養(yǎng)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的觀察習慣
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時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計劃,要明確觀察的中心和觀察的范圍。這樣才能把觀察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事物上,才能準確而迅速地獲得觀察的信息。觀察目的不明確,往往走馬觀花,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觀察的效果就更差了。
有些學生上課聽課效果差,其中一個原因是觀察的目的不明確,他沒有集中注意力去觀察應該觀察的事物。有的學生把觀察力集中在老師的頭發(fā)、老師說話的面部表情、老師說話的姿勢、老師的衣著上,因此,聽課的效果就差了。
(2)培養(yǎng)重復觀察的習慣
為了獲得由觀察得到材料的可靠性,需要重復觀察,否則難以分辨偶然和一貫的現(xiàn)象。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是這樣做的,突然從門外沖進一個人,接著后面,追著的人也沖進來了,兩個人在會場中央混戰(zhàn)并打了一槍。從進到出總共20秒鐘,這件事先做好安排并全部照了相。實驗者請在場的人寫出自己目睹的過程。在上交的40篇報告中,僅有一篇報告在主要事實上的錯誤少于20%,其中14篇有20%~40%的錯誤,另外25篇有40%以上的錯誤。總之,有20篇以上的報告有10%以上的細節(jié)是純屬臆造的。
不少心理學家做了同類的實驗,結(jié)果大體相同,說明一次的觀察是不可靠的。
(3)培養(yǎng)在觀察過程中及時做全面記錄的習慣
觀察要有觀察記錄,記錄力求準確。
我認為小學高年級和中學同學都要學會觀察做記錄的習慣。上課時,要做到能記筆記、會記筆記,把老師講課時的重點內(nèi)容及時地、準確地記錄下來。學生養(yǎng)成這種在觀察過程中及時全面記錄的習慣,不僅對提高復習功課的質(zhì)量、提高考試成績很有意義,而且對學生的終生都有很大的幫助。
3.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有助觀察
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是獲得觀察正確性、全面性的保證。就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觀察時注意力集中、細心、耐心的良好心理品質(zhì)是非常必要的。
注意力集中才能使觀察時全神貫注,才能獲得要觀察到的信息。有些學生上課思想開小差,很難聽到老師講課的內(nèi)容,學習成績自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