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1)

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么辦 作者:時寒冰


中國式救市(下):拉動內需盤活死棋

政策決定趨勢

在國務院公布4萬億投資計劃后,我當即寫了一篇題為《哪些股票已有中短期投資價值?》的博文,指出:與投資相關的股票已經具有中短期投資價值,我把水泥列在了第一位,并指出“超跌的資源類股票亦值得關注(如水泥和鋼材的需求量如果增大,可能增加對相應的煤炭的需求量)”。結果,短短的兩三個月時間,很多水泥類股票上漲兩倍多,煤炭股也成為隨后最強勢的板塊之一。

因為,這一切都在政府的計劃中。

實際上,對于中國的股市而言,不僅趨勢由政策決定,連哪個板塊會走強哪個板塊會走弱,也都源自于政策。不懂政策解讀的人,在中國,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投資者。

這些是題外話。

政府要盤活死棋,要激活消費,必須讓民眾先有錢,而通過快速拉升股市的賺錢效應激活消費,盡管是輔助手段,卻是見效最快、成本最低的選擇。作為當今世界最典型的政策市,把握住了政策走向,也就把握住了中國趨勢所指。

我在前面已經談及,中國面臨的是如何盤活投資、出口、消費這“三駕馬車”困局的大難題。在出口下降、投資缺錢、內需不振的情況下,政府最喜歡做的是投資,而投資就需要錢,要有錢就必須激活內需,但激活內需面臨著民窮的掣肘。

這聽起來有點繞口,卻是殘酷的現(xiàn)實。

財政的窘迫狀況到了什么程度,通過此后的一則通知不難看出。2009年11月12日,財政部下發(fā)了《關于企業(yè)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規(guī)定企業(yè)為職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訊待遇,已經實行貨幣化改革的,按月按標準發(fā)放或支付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或者車改補貼、通訊補貼,應當納入職工工資總額,不再納入職工福利費管理;尚未實行貨幣化改革的,企業(yè)發(fā)生的相關支出作為職工福利費管理,但根據(jù)國家有關企業(yè)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統(tǒng)一規(guī)定,不得再為職工購建住房。企業(yè)給職工發(fā)放的節(jié)日補助、未統(tǒng)一供餐而按月發(fā)放的午餐費補貼,應當納入工資總額管理。

將企業(yè)職工的交通、住房、貨幣化的住房補貼等福利納入職工工資總額,就將會導致部分職工多繳個人所得稅。

連這一點小錢也考慮在內,可見,政府對資金的渴求是何等的強烈!

激活消費

在非常需要錢的大背景下,要激活內需,對政府而言,就必須讓需要花錢的花更多錢,讓本不需要花錢的出于對貨幣貶值的恐懼被動地花錢。這便是“恫嚇式”消費。

大家應該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中國真正強力拉動內需,是在2008年次貸危機惡化之后,在此前為什么沒有這樣做?

我們需要從兩個層面來解讀這個問題:

首先,拉動內需這個詞廣泛地存在于社會保障不健全的國家,真正社會保障健全的國家,老百姓甚至不惜舉債消費、過度消費,哪里還需要“拉動”?這是我在對幾十個國家的相關數(shù)據(jù)比較后得出的結論。其實,也是根據(jù)常識就可以得出的結論:有錢誰不愿意去消費?是真的不敢消費,真的有顧慮啊!如果走進老百姓的生活就知道,他們所承擔的壓力是何等之大。

其次,中國在2008年次貸危機惡化以前,盡管多次提到刺激消費,但中國依靠的并不是國內的消費,而是國外的消費!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頑疾,一個致命缺陷。所有的國家在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的時候,其國民收入分配機制都是向個人和企業(yè)傾斜的。只有中國在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財富分配機制依然是大幅度地向政府傾斜,由此導致民窮。相對于民窮的現(xiàn)狀,中國生產的產品是過剩的,但是,中國過剩的產品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過度消費形成了對接,從而延緩了中國發(fā)生經濟危機的時間,但這種可能造成經濟危機的隱患一直存在。這同時也是次貸危機后,中國實體經濟受到的沖擊比歐美更嚴重的原因。一旦國外的消費需求下降,中國產能過剩的狀況就會凸顯出來,這種脆弱性是很難在短期內得到糾正的。

中國不能在2008年以前真正地出臺實質性的政策去鼓勵消費,另外一個顧慮是擔心通貨膨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