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喜歡買舊東西。傳統(tǒng)樣式的東西,如果有新材料制作的,我肯定不會去買舊材料做的,第一我覺得現(xiàn)在它們價格被炒得很厲害。也許舊東西的年代、建造方式、手藝人工匠的傳說,甚至磨損都成為它價值的一部分,那個家具是跟別人建立關系的,你買它是買它附著的故事,這與實際功用是兩個部分的問題。雖然新材料的也不便宜,但是作為日常使用的話,我自己還是更傾向于新的東西,通過你的使用,跟你的生活、個人的氣息、日常性建立緊密的關系。比如我喜歡瓷器,到哪兒看見都會買,不見得都名貴,日本有很多非常精致、很有實用性、設計很漂亮的瓷器,當然買回來不是供著的,就是用的。
▲ 一個東西它本身的價值,我覺得是它跟你的關系,即使它很平凡,但是送給你的這個人不平凡,或者跟你有親密的關系,這個東西對你來說就很重要。我們說的不是收藏的意義、拍賣的意義,是跟我們個人的經(jīng)驗有關?的。
別揪著“東”還是“西”
▲ “中”或是“西”,在我這里并不是嚴格對立的。歷史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大量的融合,包括語言,我們現(xiàn)在的漢語中有大量的外來語,也有日本語言的影響,到今天我們已經(jīng)察覺不到了。比如更早的佛教語言從印度傳進來,大量語匯已經(jīng)完全進入漢語的日常生活,彼此影響是古來有之。從研究的角度我當然知道中西的差別、古今的差別、不同語言的差別、古希臘和古希伯來的差異、不同的宗教傳統(tǒng)的差異,諸如此類吧。魯迅以前也講,不要讀中國書,當然這是激憤之詞。
▲ 任何東西都是有具體的內(nèi)容和歷史含義的,就是當下性。對于今天來講當下性的問題是什么呢?也就是為什么中西對我來說是一體的東西呢?這也是百年來中國人反復討論的事情。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古國,有非常悠久和傳統(tǒng)的歷史。大約一百年前五四運動,就面臨現(xiàn)代國家建立的轉型時期,要推翻帝制,包括白話文運動也是它的一部分。簡單講就是要向西方看齊,進入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社會的體制、法律,所有的公益、經(jīng)濟、模式、結構和生產(chǎn)方式全部都改變,本質(zhì)是什么呢?就是向西方學習。當然不同的人向不同的對象學,有的向日本學,有的向馬克思學,有的向蘇俄學,有的向英美學……你再看今天周遭所有的這些,火車也好,地鐵也好,電話、抽水馬桶,及至電腦、互聯(lián)網(wǎng)這些東西,仔細想想它們是從哪里來的?當然是跟聯(lián)絡的方式、交通的便利、全球化有關。本質(zhì)上講我們處在這樣一個時代,對這些問題做出的反應,必須是一個活生生的當下人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