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自古重“史”。而新史料的發(fā)現(xiàn),對于歷史研究的推進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湮沒于歷史煙塵中的一鱗半爪,也會使史家乃至讀者如獲至寶。在文學歷史的闡述、文學理論的論證以及文學批評活動中,新史料的發(fā)現(xiàn)當然也每每相伴而生,同樣為新的立論和新的闡發(fā)提供堅實的基礎。更有學養(yǎng)深厚、學風篤實的學人,常常會把搜集所得的資料,整理編撰,既是為自己的研究課題服務,亦可供他人參考。這些資料,我們并不陌生,在林林總總的校點本、輯佚本、箋注本、年譜、詩文系念、書目、索引里都可窺其面貌。比如,魯迅先生為了撰寫《中國小說史略》,也曾搜集了大量的小說史料,又將這些史料整理成《古小說鉤沉》、《小說舊聞鈔》等。這自周至隋的36種散佚小說,毫無疑問成為研究唐代以前小說的重要參考書,也為普通讀者帶來了極大的閱讀興趣。這正是“鉤沉”的價值。梁啟超所謂的“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為我們了解前人所思所想,乃至理解“人類社會史可能性的一切”和歷史進程提供了依據(jù)。這些“痕跡”的再發(fā)現(xiàn),無疑多多益善。
作為集文學資料中心、文學展覽中心、文學交流中心、文學研究中心等功能于一身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在收集、保管、整理、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著作、手稿、譯著、書信、日記、錄音、錄像、照片、文物等文學檔案資料的過程中,在和廣大的研究者、作家及其家屬、后人接觸的過程中,不斷接觸到曾被歷史遮蔽、湮沒、忽略的有關人物及有關史料,因此,編輯、出版 “鉤沉叢書”,是水到渠成之事,也是現(xiàn)代文學館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套叢書,旨在把我館認為值得引起注意的、涉及現(xiàn)當代文學的史料予以發(fā)掘,把某些有助于文學研究的帶有資料性的著述予以出版。舉凡作家的年譜、回憶錄、傳記、散佚作品等均在叢書出版范圍內。這一工作,有賴于著述者的勞動,也有賴于廣大作家及其家屬、后人的支持,這是需要向著述者和支持者致以誠摯謝意的。
然而,我以為不能不指出的是,“鉤沉”是有價值的。但“鉤沉”出來的,卻未必件件都有價值。
因此,其一,本叢書所含所有書籍的出版,惟以我館認識到的參考價值為取舍,是否真有“價值”,有待研究家和讀者的考量與開掘。其二,“鉤沉”,絕不是為了“爆料”,為了“翻案”,為了“聽唱翻新楊柳枝”。這在世道澆漓學風蒙塵的當下,是不能不有言在先的。也就是說,若有人欲借本叢書中涉及的一些史料斷章取義、嘩眾取寵,謀取商業(yè)利潤,概由炒作者自負其責。本“叢書”所涉及的資料和史實,并未經(jīng)過本館的考證與甄別;所涉及的觀點,只代表編撰者本人的價值立場與學術見解,與文學館的立場、見解無涉。
如果諸公能夠從這套叢書中獲取一些資料,經(jīng)過甄別辨析,成一家之言,作為叢書出版的組織者,便欣欣堪以慰之。
是為序。
2010年5月7日 蕭三詩歌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