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賣麻糬的老翁,推著老式的麻糬小車。賣杏仁茶的歐巴桑,繼續(xù)使用停產的古舊瓷碗。賣鳥仔梨糖的漢子,談起有機水果亦朗朗上口。對街還有刮痧挽面的阿嬤,當街以高超的手藝為婦人保養(yǎng)。
因為這些小事小物,以一個游客的身份參與,你會悄然地愛上這里,不一定非得目睹到大甲媽⑴,或者特別在節(jié)慶時日,參與眾人簇擁的瘋狂祭典,才能感受大甲鎮(zhèn)的生命力。
到了大甲,我對芋頭的好奇或可能更勝媽祖。臺灣芋頭著名的兩大產地,一為甲仙,此地則緊追在后。九份芋圓的食材,宣稱來自甲仙芋;平溪芋圓晚近揚名,卻以大甲芋為尊。臺灣北部兩處旅游名勝,各擁山頭。但說白了,兩種芋頭差別不大,品種都是檳榔心芋,只是栽種方式不同。
九月起是大甲芋的盛產期。年底了,已近末期,廟旁的小攤販仍擺著紡錘型,飽滿的檳榔心芋。這是大甲芋最典型的外貌,栽種于水田環(huán)境。甲仙則多旱芋,據說旱地栽種出來的形狀趨于圓形,似乎更綿實好吃。
此外,旱田栽種的山芋亦不少攤。到底是大甲以芋頭出名,因而也吸引了山芋,自遠方到來呢,還是周遭亦有山芋精心栽培,就有待追蹤了。
芋頭并非什么山珍海味,但坐火車時,親眼看到大甲被一畦畦芋田環(huán)繞,街上又是一顆顆肥碩的檳榔心芋,堆出如小丘的美麗形容,再想到其綿密而香氣四溢的內涵,不免期望一嘗最原始蒸煮的樂趣,而非只是購買芋頭酥了。
我還想提醒旅人,從車站到鎮(zhèn)瀾宮,短短不到三百公尺,蔣公路左右即高密度地呈現三四個市場,此一現象可鑒知,此地乃集海線精華蔬果貨物之大鎮(zhèn)。
一個小鎮(zhèn)竟有這么好幾處菜市場,仿佛諸多地方生活博物館,坐落在小城。照常理,這是一個生活幸福的指標。但前幾年,針對這些傳統(tǒng)市場的漫患和擴散,地方父母官擔心影響市容觀瞻,曾進行疏導整治。大抵要統(tǒng)一管理,變得清潔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