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婆媳,千古不變的女人習題
1.婆媳過招第一步——知己知彼
婆媳之間是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關系。既然不能完全不在乎,卻又害怕相處不當,會引起難以收拾的沖突關系,如此便不能不從婚前開始注意對方存在的事實,以及進一步積極的認識或接觸這位對未來另一半最具影響力的女性長輩。
話說曾經(jīng)有位A母親臨時有事不能親自為她的孩子送便當?shù)綄W校,于是委托鄰居B太大在送便當給她自己的小孩時,順便把便當拿給她兒子,B太大表示樂意代勞,并問A太大其兒子長相如何辨識?A母親充滿自信地形容說:“你只要把便當送給全班最帥的就是了!”
然而,當天下午A家的孩子放學回來,一進門便向母親哭訴為何中午沒送便當給他吃?A母親訝異不已,立刻跑去找鄰居B太太問個究竟,B太太幽幽地回應了A太大說:“是你交代把便當送給班上最帥的,我看來看去全班最帥的就是我兒子,所以我就把我和你的兩個便當全都給了我兒子?!?/p>
乍聽之下,似乎只是個荒唐的笑話,卻拉出條細膩的軸線,顯示每個兒女都是父母親心中的至寶,尤其是懷胎十月、一手拉拔子女長大成人的母親,對這種血源DNA的專利是非常主觀性的認定,不但不容許外人隨便質疑,甚至一旦有人敢直接挑釁或批評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品牌”時,無疑是直接或間接的表達出不信任感與打擊到自尊心。
至于這份特殊情感的發(fā)酵,通常是無關個人敏感度或修養(yǎng)問題,而是為人母親者獨占性的愛情,再從這個層面延伸出顯性和隱性的弱點,如此就變成了批判兒女是為人母者的特權。
婚前的女性們不得不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將來你有可能成為母親或婆婆,縱使你認為自己再明理,并且多么不想重蹈覆轍,卻依然無法幸免。
因此,在婚前就要學習不要口無遮攔地在未來婆婆面前數(shù)落她兒子,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不是。尤其當未來的婆婆在你面前數(shù)落或教訓她兒子的百般不是或缺點時,切記勿忘形地跳進去跟著大肆批判,并暗自開心,誤以為找到了知音,那你就太傻了!
母親責罵兒子,對婆婆而言是天經(jīng)地義;媳婦當著婆婆的面數(shù)落她兒子,則是不給婆婆面子,甚至會讓她覺得難堪。婆婆表面上或許不明說,但心中多半存有疙瘩的,況且當婆婆在捅她兒子的蜂窩時,你既采不到蜜吃,又何必在旁搖旗吶喊?最重要的是,你在不真正了解婆婆的動機之下,沖動附和的結果,只會讓她覺得你“自目”而己。
理解、接納、包容
以習俗來說,在西方國家,成年男女正常交往直到論及婚嫁時,男性才會把女友帶回家去見父母(尤其是母親)。因西方親子關系的“獨立性”、“白主性”與“尊重性”比東方民族強,較屬于“知會性”、“禮貌性”及“接納性”的程序完成。西方的家庭文化幾乎都以獨立小家庭為主流,加上成年子女很少與父母同住,因此婆媳問題雖也存住,但不全于釀成什么婚姻的大悲劇。
然而,在東方某些國情卻不入一樣,家庭觀念較重固然是文化的影響,但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情關系通常是處在彼此雖淶愛對方,卻又經(jīng)常陷入依賴性——抓著不敢放,放了又不放心,是一種既不干脆又羅嗦的混淆心態(tài)。
這導致不少東方國度里的兩性關系尚未談到婚姻,只將戀愛對象曝光,家族成員的紛紛介入,便足以影響雙方當事人對愛情本質的判斷了。而其中又以未來婆婆的角色最具權威,也最有影響力,因為你們未來從婚事的承諾、婚禮的過程,以及未來婚姻的經(jīng)營,她將是不會缺席的要角;至于未來的另一半和公公,反而往往都只是演啞劇或配角的合作對象罷了。
因此當未來的婆婆在批評她自己的兒子時,你必須要懂得察言觀色。到底這位長輩是客套的謙虛?還是真心地提示你要注意?亦或是想從你口中得知她所不了解的兒子的另一面?也可能她只是心血來潮,隨便想到哪里說到哪里罷了,但也有可能她是在故意試探,好讓你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