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他會“做人”。上級在從“做事”的“員”里選拔“管事”的“長”的時候,一定會多方征求意見。選拔到他的時候,上下都有人講好話,或者講壞話的少;選拔到你的時候,非常不幸,講壞話的人多,說明你不會“做人”,沒人服你。從“管事” 的“員”到“長”,可得要服眾,你不會“做人”,只好委屈你了。
人經(jīng)歷了一兩次,會明白這些道理。有人三年過去了,五年過去了,35歲了,到了40歲,應該“不惑”了,還是不明白。也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奮斗在“員”的隊伍里的。
所以,在 “員”和“長”的階段,一定要積極為當老板積累做事、做人的閱歷。
管事的閱歷積累——當老板的資源基礎
社會階層:從“長”到“總”。
市場社會,是一個交易的社會。
積累管事的閱歷,除了要掌握管事的能力,還要懂得資源的交換價值。
當你管事時,你手上會有別人沒有的資源,這些資源不是讓你拿來以權(quán)謀私的,而是可以用來“做點事”的。
有偉大抱負的政治家、企業(yè)家,都是在管事這個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權(quán)力后,就像一個青春期的少年,突然發(fā)現(xiàn)人體的令人興奮的奧秘一樣,開始懂得了“資源”可以造福人類的積極意義與社會價值。
市場原理告訴我們,資源只有在交換的時候,才體現(xiàn)出它的社會價值,很多人進行灰色的“權(quán)力尋租”,就是一個反面的例子。
我們將來自己當老板,有形的資源可能是帶不走的,但是我們通過管事的閱歷積累,可以把無形的資源帶走。這種資源就是多次交易所形成的社會資源。
管人的閱歷積累——當老板的綜合能力基礎
“管事”的過了一定階段,有人又升官了,他的職位帶“總”了,職責除了“管事”,還要“管人”。如總監(jiān)、總管、總助、副總,甚至總經(jīng)理、CEO、CIO、CFO,等等。
這時的社會階層,進入金領(lǐng)階層。
戴上“總”字帽,之所以工資高,是因為你的工作分擔了老板的一大部分負擔。
老板沒有三頭六臂,所以無法事必躬親,他一年掙個千萬上億的,花個百把萬年薪,請個金領(lǐng)當一下“替身”,對他來說,是很劃算的。
而對金領(lǐng)來說,則不要被“高薪”所迷惑,而一定要利用這當老板“替身”的機會,積累閱歷,增長才干,為企業(yè)多作貢獻,為創(chuàng)業(yè)打下良好基礎。
“管事”只要把工作安排得有條理,不誤事,按時、保質(zhì)、保量完成任務就行了,而“管人”主要是管“心”。
人心隔肚皮,能管好人的人,非得有兩把刷子才行。
這兩把刷子,一把叫“搞定”,一把叫“擺平”。
搞定,就是排除“對立面”。什么叫“對立面”?35歲以上的人都知道。
擺平,就是一碗水端平,這是任何組織內(nèi)部和諧的基礎,擺不平就一定不和諧。
除了報酬問題要擺平外,崗位安排問題,工作量的問題,培訓機會、升級機會問題都要擺平,各個小利益團體間的平衡也要擺平。
所謂“擺平”,既要會擺,還要能平,對人品、閱歷、矛盾協(xié)調(diào)能力、利益平衡能力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如何管好基層群眾、中層干部和高層領(lǐng)導?
如何貫徹自己的戰(zhàn)略思想、戰(zhàn)術(shù)主張?
如何用好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儒家、道家、法家、釋家的思想?
這四種閱歷,就如同一張桌子的四個支柱,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當了老板,而且是大老板時,少任何一條腿的情況:
當我們繼承家業(yè),少了“做事”的閱歷磨煉,一下子當上董事長,這時下屬給我們一份投資100萬元的報告,你知道風險在哪?有陷阱嗎?你是簽字呢,還是不簽?
當我們少了“管事”的閱歷,你能讓手下幾百幾千號人這周做什么,下個月做什么嗎?你的戰(zhàn)略目標在哪?你的戰(zhàn)術(shù)手段有效嗎?
同樣可以想象,一個不會做人、不懂管人的老板,能管好200名員工的公司、1000個工人的工廠嗎?你走路怕踩死螞蟻,說話一米外就聽不見,這些人憑什么聽你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老板的閱歷,也不是一天可以練成的。我們的大腦里,需要一個像Windows一樣的平臺,有了這個平臺,我們就可以篩選出實用的知識,并切實地掌握它、運用它,最后形成自己的閱歷。
知識,本身沒有力量,但要是用出來,用得恰當,就力大無窮!
反復使用知識、總結(jié)經(jīng)驗,最后形成閱歷,當老板的各項基礎就雄厚無比了。
而積累閱歷的這個平臺就是由做事、做人、管事、管人四大支柱構(gòu)成的。
什么事情就怕摸不著路,有路可循就好辦了。我的建議是:
偷師,邊干邊學,邊學邊用,勤奮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