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節(jié):學會利用大自然的饋贈(2)

斯特娜夫人自然教育全書 作者:(美)維妮弗里德·斯特娜


很明顯,觀察目的、任務的明確程度,會直接影響到觀察的效果。目的、任務越明確,效果就越好,而且這樣做還可以幫助孩子們建立起觀察事物的思維習慣。如果你在教育孩子這樣做了,當你指著一棵橡樹問孩子那是什么的時候,他就不會簡單地告訴你那是一棵樹,他會從樹的高矮、粗細、形狀、色彩等各個方面進行描述。

享譽世界的偉大博物學家法布爾,被世人尊稱為昆蟲界的荷馬和維吉爾,他在昆蟲領域所取得的成績無人能敵。我想這些應源于他童年時期在后院對螞蟻、鳴蟲的觀察。如他那本流傳甚廣,并為孩子和成人深愛的《昆蟲記》,起先名字就叫《觀察記》,正是由他的觀察手稿整理而成。

我們不難看出,觀察力的訓練,不僅教會孩子如何認知世界,還會引發(fā)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求。我建議父母們,為了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從小就多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從而讓每個孩子都具有福爾摩斯般的觀察力。

用音樂和詩歌喚醒孩子的耳朵

要發(fā)展孩子的五官,最好從訓練他的聽力開始。因為嬰兒的聽力發(fā)育比視力更早些。早在母親肚子里的時候,嬰兒就能聽到聲音了。我想,假如父母沒有進行有效的胎教,孩子的聽力就可能局限于聽到心跳的聲音;如果進行過有效的胎教,孩子的聽力就會發(fā)展得更早。

因此在女兒未出生時,我就為她唱好聽的歌,也因為我比較喜歡女孩,在那個時候就給她取了個女孩的名字,并試著經(jīng)常和她說話。如我經(jīng)常喊:“小維妮弗里德,小維妮弗里德,媽媽叫你呢,聽到了嗎?”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沒有用的,但在我看來,小維妮弗里德一定聽得到,對她的聽力一定有幫助。事實證明我的做法完全正確。當小維妮弗里德出生后,我從她對聲音(特別是音樂和詩歌)的敏感程度得到了佐證。

有一段時間我在練習貝多芬的《致愛麗絲》,小維妮弗里德在另一個房間。當我彈完鋼琴,走到門口時,聽見屋里傳出“咿咿呀呀”的聲音。于是我就停下來,聽聽她在“咿咿呀呀”些什么。讓我頗感意外的是,她居然在哼我剛才彈的《致愛麗絲》的前幾句,雖然不是很準確,但也高興得手舞足蹈。

接下來的幾天,我就反復彈奏《致愛麗絲》前面的段落。我的工作沒有白做,沒過多久,維妮弗里德居然把前幾句完整地哼出來了。音準沒錯,旋律和節(jié)奏也沒有問題。這時維妮弗里德才8個月大。

維妮弗里德 3歲時開始學鋼琴,很快她就能把《致愛麗絲》的大部分學會了。除了特別難的句子,其余她都彈得非常流暢。我想,這與她在搖籃里經(jīng)常聽《致愛麗絲》有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