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另一個“莫扎特”或者“貝多芬”,但卻忽視了在嬰兒時期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當孩子長到七八歲的時候,他們才將對音樂一無所知的孩子塞進各種音樂訓練班,殊不知,沒有建立音樂興趣的孩子在這種學習中如坐針氈。這些音樂訓練成了比那些數(shù)學課更讓他們痛恨的課程??峙聸]有比逼迫孩子學習更糟糕的事情了。
在維妮弗里德學習音樂方面,我總是用能激發(fā)她興趣的方式讓她學習,從不強迫她。當她開始學習樂器技巧的時候,我總是設(shè)法同她一起練習,并且增加一些游戲的成分。例如,我們會在鋼琴上玩“角色扮演”,維妮弗里德選擇成為一位聲音嘹亮的“貴婦”,于是當我撞出高音部的音符時,她就要用一種很高的音調(diào)跟我說話。同樣,我的角色是一個粗暴的“老獵人”,游戲中必須用很低沉的聲音與她這個“貴婦”對話。
這樣,學習鋼琴變得富有樂趣。根據(jù)情況我會在恰當?shù)臅r候,將鋼琴的一些指法和彈奏技巧告訴維妮弗里德,而她通常也學習得很快。
學習其他樂器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們總會制造出一些樂趣來。這也使我認識到學習的過程中是從來不會缺乏樂趣的,只不過我們?nèi)狈?chuàng)造樂趣的童心罷了。
動手能力能讓孩子的未來更美好
經(jīng)常聽到有母親抱怨“孩子太懶惰了,什么也不能幫助我”或者是“他什么都想做,但總是把一切都搞糟,所以我寧愿他站在那里一動不動”。當孩子動手能力還很差的時候,他們總會讓母親們感到厭煩,因為他們要么不能幫父母剝一碗青豆,要么經(jīng)常把青豆撒得滿地都是,總之不能令人滿意。
手是人身體上很重要的感覺器官,讓孩子多動手是促進孩子智力發(fā)展的良好途徑。愛迪生還是兒童的時候,就開始自己動手制作所需的實驗器材。正是從小就養(yǎng)成這樣的良好習慣,才促使這位偉大的發(fā)明家發(fā)明了人類幾萬年來都不曾使用過的東西。盡管我們并不可能把孩子都培養(yǎng)成大科學家,但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動手能力,毫無疑問會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我就很注意對女兒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當我們要在家里舉行一個小的 PARTY,招待她的小伙伴時,我會和她一起制作一些有趣的東西,作為她給伙伴們的驚喜。比如,用香蕉做成豬或者小狗,這是維妮弗里德非常得意的一門“手藝”,我們把這叫做“香蕉變身”游戲。不過,在香蕉做成的小豬或者小狗旁邊,還要放上一朵胡蘿卜切片做的花朵,這樣會使作品看起來更加完美。在聚會上,這些胡蘿卜花、香蕉小豬、香蕉小狗、成了最受歡迎的東西,這讓維妮弗里德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