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將它歸結(jié)為不知道的世界,讓我們暫時沉溺其中吧。
土豚
·--古老,奇特,獨居
土豚是一種古老的哺乳動物,從恐龍時代起就一直生活在非洲。從前它被歸入食蟻獸和犰狳所在的貧齒目(即沒有牙齒)。但由于在不同的大陸板塊進(jìn)行演化,它們之間可以說沒有近親關(guān)系。
·事實上,土豚沒有任何近親,在哺乳動物中,它演化為完全獨特的一類,因而在分類學(xué)上是一個獨立的目--管齒目。土豚具有管狀的牙齒,與其他動物完全不同。它們的牙齒位于口腔的后方,是由20根六角形小管組成的平頭釘狀物。牙齒的表面覆蓋著牙骨質(zhì),而這種物質(zhì)通常都是在牙齒的內(nèi)部。就像嚙齒動物的牙齒一樣,土豚的牙齒能夠終生生長。
·有人把土豚的樣子形象地比喻為鼻子像食蟻獸,耳朵像驢,腳像兔子,尾巴像大老鼠。別看它的樣子很怪,它卻得比其他很多動物都繁衍生存得長久。因為它有一個獨特的本領(lǐng),就是它幾乎演化為一個嗜食白蟻的"機器"。
·每當(dāng)夜幕降臨的時候,土豚就會離開洞穴,用嘴巴拱著地面,抽動著鼻子,在草原上來回走動,尋找著蟻丘,一旦發(fā)現(xiàn)蟻穴就會用爪子扒開,用舌頭把白蟻舔食干凈。土豚一個晚上能行走48千米,吃掉5.7升白蟻。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土豚的鼻子內(nèi)具有更多的骨骼和嗅覺感受器。它的耳朵很靈敏,能聽到白蟻在土壤中活動時發(fā)出的細(xì)微的聲音。雖然蟻丘十分堅固,即使用鐵鎬去刨也會使鐵鎬變鈍,但是土豚有力的爪子能夠輕易掘開它。土豚身體強壯得像橄欖球前鋒一樣,挖掘地洞的速度比6個人用鐵鍬挖掘還要快。它們厚厚的皮毛能防止被白蟻叮咬。當(dāng)用長長的帶有黏液的舌頭舔食白蟻的時候,它們的鼻孔能夠隨意閉合,這樣就能防止白蟻爬進(jìn)鼻孔里。
·它們還與一種在當(dāng)?shù)乇环Q為"土豚瓜"的植物建立了很好的互利關(guān)系。這種植物的果實結(jié)在土壤里。當(dāng)缺少水源時,土豚就會挖這種果實吃,以補充體內(nèi)的水分。同時,隨著自己糞便的排泄,又把植物的種子散布傳播,保證了土豚瓜的繁殖生長,所以生活在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地區(qū)的土著居民就把土豚瓜的地下果實叫做"土豚糞"。
·對于好斗的土豚,人類和鬣狗是僅有的能夠?qū)λ鼈儤?gòu)成威脅的天敵。土豚喜歡獨來獨往、晝伏夜出的隱居生活,它們一旦受到威脅,就會變得異常兇猛:不僅揮舞爪子抓撓,抬腿蹬踢,而且還會快速向前翻滾。
·土豚因當(dāng)?shù)厝艘@取它們的肉和皮毛而常常被獵殺。在當(dāng)?shù)赝林恼Z言中,土豚被稱為"洞穴豬",因為據(jù)說土豚的肉像野豬肉一樣味道鮮美。此外,土豚還被叫做"白蟻熊"。但是,它的拉丁學(xué)名(Orycteropus afer)的意思是"非洲掘足獸"。當(dāng)?shù)赝林用裣嘈磐岭嗑哂幸环N超自然的魔力,因此它常常被描述成能與地下神靈溝通的使者。
·這種詭異莫測的夜行動物也許只有在說英語的世界里被廣泛熟知,因為"土豚"這個詞總是位于英語詞典的開頭部分。關(guān)于這一點還有個小小的典故,由于一念之差,"土豚"一詞差一點沒有被詞典所收錄:在1928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里,編著者詹姆斯·默里的助手覺得土豚這個詞太專業(yè)化了,建議不做收錄。但是應(yīng)該感謝編著者,最終還是把土豚作為名詞放到了第四位。
信天翁
·--十年如一日不間斷飛行
信天翁共有20種,不同種之間體型大小差別很大:烏信天翁只有海鷗一樣大小,而巨大的漂泊信天翁(Diomedes exulans,拉丁學(xué)名的意思是"流浪的信天翁")的翅展紀(jì)錄能達(dá)到3.35米。與其他科的鳥類相比,信天翁飛翔的距離更遠(yuǎn)、時間更長。衛(wèi)星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一些信天翁繞地球飛行一周只用了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在翱翔的過程中整整六天不扇動一下翅膀。不同于猛禽隨著上升熱氣流飛向高空的翱翔,信天翁經(jīng)常貼著海面飛行,再借助與海浪波峰摩擦而減弱的迎風(fēng)而上升。信天翁飛行過程中唯一需要花費力氣的是起飛,只有這時它才需要用力扇動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