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一看不到媽媽,就大哭不停(2)

童心解碼:0-3歲幼兒常見行為心理解讀 作者:石娟


 

爸爸媽媽怎么辦?

從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來看,寶寶對媽媽產生依戀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須的,它是兒童生存的基本需要。許多媽媽也喜歡被寶寶黏著,享受著這份被寶寶牽掛的幸福。不過孩子終究要離開父母獨自生活,所以做父母的還是要積極想出辦法,讓寶寶慢慢適應分離。具體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避免錯誤的主觀理解,給孩子愛和安全感

如果媽媽被寶寶的哭聲驚動,寶寶就會趕過去抱住媽媽,以為媽媽能夠了解自己的啼哭是因為內心害怕。但是媽媽因為有事要做,所以很快就會把寶寶放下來,這時候,寶寶接收到的來自媽媽的力量支持還遠遠不夠撫平他剛才的創(chuàng)傷,所以,他又尾隨著媽媽,試圖跟媽媽保持很近的距離以繼續(xù)感受來自媽媽的支持??墒?,許多媽媽卻不這樣認為,她會想:“你自己玩自己的,再說我又沒有離開,你老是這樣黏著我,叫我怎么做事???”并把不理解和不滿表達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上。如此一來,寶寶就會接收到媽媽拒絕甚至會再分離的信息,他的焦慮自然再度升高,渴望靠近媽媽的意愿就更為強烈,結果又造成媽媽更明顯的責備,由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做母親的在聽到孩子哭后,應該主動緊緊地抱著孩子,安慰孩子,給孩子愛和安全感,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安全的,母親是在的,愛自己的,這樣孩子估計就會立刻停止哭啼。

通過做游戲的辦法試著和寶寶分離,并逐漸延長和寶寶分離的時間

雖然說,媽媽多陪伴孩子,給孩子愛是正確的,但是通常媽媽也有自己的工作,還有很多家務事要做,所以也應該讓寶寶適應逐漸和媽媽分離。當然了,一開始媽媽就離開很長時間自然是行不通的,應該循序漸進。比如,母親可以通過做游戲的方法教育孩子。通常,對孩子來說,不在眼前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媽媽可以和孩子做一個游戲,用手蒙住自己的臉,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然后再把手移開,這樣,當媽媽再露面時,寶寶就會充滿驚喜,年紀小的嬰兒很喜歡這個游戲。這個游戲能夠使孩子感到愉快和訓練孩子對外部事物的信心,同時也能使孩子形成媽媽會回來的意識。孩子長大一些時,媽媽可以和玩“藏貓貓”的游戲,并逐漸延長你躲起來的時間,甚至可以走得遠一點。它可以幫助孩子通過玩來適應同你分開。注意:你躲起來的時間不要太長,你也不要走得太遠,不要使孩子感到害怕,做游戲是為了娛樂,而不是為了懲罰。并且要保證你離開后,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是安全的,所接觸的是人也是可以安全照顧孩子的。

讓孩子多接觸其他的家庭成員,不要只纏著媽媽一個人

家長平時要多讓寶寶和爸爸、爺爺、奶奶等家庭成員在一起,讓他感覺到每一個人對他都友善的。這樣孩子看不到媽媽,看到爸爸、爺爺或者奶奶這些自己熟悉的人,也不會大哭。另外,平時也要讓寶寶多和小朋友在一起,只要他能很投入的玩進去。他就會忘記媽媽的存在了。游戲結束時媽媽也要多鼓勵他。比如,寶寶長大了,能夠自己玩了,而且還玩的這么好,媽媽真高興,下次媽媽還帶你來玩,好嗎?或者,獎勵他一塊糖什么的,下次他就會主動自己去玩了。

總之,孩子一看不到媽媽就哭個不停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家長應該找出孩子這種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然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慢慢適應和媽媽的分離,改掉一看不到媽媽就痛哭流涕的壞習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