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溫州人集體到全國各地看房、購房現象日益普遍,其獲得的高額利潤也招來更多的同盟軍。在現實利潤的驅動下,山西、深圳等地也組成了自己的炒房軍團。在北京,很多價格較高的房子被山西煤老板買走,他們曾坦言,“將錢放在房子上,比放在銀行里放心”。
政府的重拳似乎只起到了一個震懾作用,輿論紛紛,我們將再次陷入房地產調控“越調越高”的歷史泥潭中,當時看來,這種富有規(guī)律的調控將又一次成為笑柄。
在與政府的博弈中,炒房團的經驗顯然更勝一籌。出于資本獲利的炒房團,其購房的目的絕不是自住,而是單純的投資手段。他們往往乘虛而入,逢低大量吸納房產,將房價炒高之后,進而轉手倒賣。所以,他們所到之處,往往會引起房價一片上揚。
無利不起早,商人如是,資本更是如此。不斷高漲的房價,是吸引游資投機房地產市場的誘餌,而在不斷的投機中,又會導致房價的上漲,投機者的獲利增加。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建設用地越來越少,必然導致住房供應緊張,價格持續(xù)走高的局面。而投資房產,無疑可以從房價走高中謀求一部分收益。有著15年房地產從業(yè)經驗的王某,2005年,以12000元/平方米的價格,在北京市朝陽區(qū)京廣橋附近購買了一棟面積近500平方米的商用樓。2009年,此處房價上漲到25000元/平方米。一倍多的收益,讓王某享受到了炒房的樂趣。
同時,與這棟樓巨額的增值相比,其維護所需的投入卻極低,只有水電費、取暖費和物業(yè)管理費等基本開支。國家在稅收和房地產政策的不完善,無形中降低了投機者“囤房”的成本,也為炒房留下了足夠大的操作空間。
作為民生的基本條件和保障,住房不同于一般商品,帶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如果被囤積或投機之后高價出售,對絕大多數人極不公平。由此,世界很多國家對居民購買多套房產進行規(guī)范和限制。在新加坡,一人占有多套房屋或炒房屋牟利,被視為犯罪行為;為抑制房地產投機,新加坡還出臺了嚴厲的規(guī)定: 購房后,如果在10年內賣房,政府將無條件征收100%的所得稅。在美國,一個家庭只能買一套享受政府優(yōu)惠政策的住房,同時,從金融、稅收政策等各方面對購買二套以上的住房或交易加以限制。
對房產的保有環(huán)節(jié)征稅,占有越多房產,稅收就越重,使人們不能占有多余房產,就會降低房產投機者的積極性。
事實果真如此嗎?還沒有答案。對房產稅的情緒,從一開始的萬民期待,到現在的質疑頻出,核心要素都是如何讓脫韁的房價重新納入軌道。遏制房產投機,成了下一個五年計劃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征收房產稅,加大保有環(huán)節(jié)負擔,借助政策和經濟杠桿共同遏制炒房,還是炒家將成本轉嫁給接棒者,繼續(xù)“逍遙法外”?
一切皆有可能,關鍵在于在這場時代的博弈中,占人口大多數的普通民眾是否會成為最終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