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人的更大劣性在于:忍耐的美德和變通的機巧——當一種價值受到另一種價值的強奸,所有概念化的東西都被偷換或者打碎,秩序需要重新整和建立的時候,什么叫尊嚴,什么叫道德,什么叫友情和真理,都被重新定義,心被撕裂后要經歷陣痛,陣痛之后的抉擇將是血淋淋的更大更長久的痛苦,而選擇妥協(xié)(這恰恰是我們最容易做出的抉擇),無疑會讓這種痛苦降低到最小,降低到只剩下“悲、哀”兩字。
“下卷”的場景則轉移到“服刑地”監(jiān)獄(勞改大隊),這里的人物,都是在法律意義上有罪的人,一群必須接受改造的人,這些人經歷過看守所階段的“培訓”,精神上已經做好了撕殺的準備,加上有許多久經囚場的“前輩”的參與,一幕幕人間活劇更是把人性中的種種卑鄙與卑污、卑微的東西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此,“上卷”的思想將得到更赤裸的展示,同時,“四面墻”的象征意義也將逐步凸顯。大家將隨我一起,逐漸體悟——不論生活在墻里墻外,我們都逃避不開被囚困和壓抑的悲哀,“四面都是墻、墻、墻,即使你身自由,你心已被囚”(本書題記)。“其實在短暫的拘押生涯里,好多事都讓我有個奇怪的聯(lián)想:被‘四面墻’囚困的,不僅是我們這些違法的壞分子,那些在陽光里歌唱、勞動、享樂以及逍遙做惡的人們,又何嘗能逃離一堵堵有形無形的障蔽呢?”(內文)如此低調、冷酷的關照,終于導致一位評家感嘆了:《四面墻》寫出了“真正的黑暗和悲傷”(暗黑之川,《2003年網(wǎng)絡小說回顧》)。
在監(jiān)管場所這種極端的空間里,為了生存,人與人之間碰撞出的是人性中的惡的火花,“人類必須與之搏斗的最兇險的野獸就是人類本身”——羅素所言在“四面墻”里得到了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血淋淋的闡釋。“四面墻”里,執(zhí)行的是“暴力最強者說了算”的“元規(guī)則”(吳思《血酬定律》),在這個元規(guī)則的控制下,統(tǒng)治者(人頭兒)的強暴、野蠻,被統(tǒng)治者(鳥屁)的卑微、無奈,中間階層的委瑣、平庸和壓抑,都是怎一個“赤裸裸”了得。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被這句口號掩蓋的另一種更普遍的狀況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忍耐。忍耐衍生悲哀,而反抗產生悲劇。這一切,你們都將在我的文字里看到,雖然我依賴回憶來寫作的過程很痛苦,但保持沉默的代價似乎更大。
在關注人性、人權和司法進步的背景下,《四面墻》是一個殘酷、幽默的故事,也是一種深刻、冷酷的象征。一切調侃中都掛著卑微者的淚水?!八拿鎵Α笔且粋€人類大社會的縮影;“四面墻”是一個“動物主持的集中營”。沒有例外,例外的是烏托邦,是桃花源和玄幻小說。
如果人能看到惡,識別惡,并感到震驚和羞愧,那就只表明一點:人心還是向美向善的——這也是《四面墻》這部作品唯一能使人感覺振奮和預見光明的地方,雖然這種比附有些茍且和牽強。
否則,這樣的作品是該下地獄的。
哥們兒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