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實很有意思,粥是僧人的主食,既清淡又能保持營養(yǎng),很符合佛家修行的需要。但寺廟中難免也有每天就等著“粥魚”、“粥鼓”響而無心參禪的“粥飯僧”?!爸囡埳倍嗔?,自然難免“僧多粥少”了?!爸囡埳边@個名詞最早見于陸游的打油詩《戲題》:“莫輕凡骨未飛騰,要勝人間粥飯僧。山路近行猶百里,酒杯舉一必三升。”
梅花粥為什么在宋代如此流行?這可能與當時時代的氣質(zhì)有關(guān),宋詩、宋詞中多月亮、落花、流水等陰郁婉約的意向,與唐代詩歌中大漠西風的英雄氣質(zhì)迥然相異。
另外,梅花粥有疏肝理氣、降壓的功效,可能正好迎合了宋代文人抑郁、多愁善感的心態(tài),所以在士大夫中非常流行。
而在所有的粥當中,最出名的莫過于臘八粥了。臘八粥應當起源于宋代,在明代進入了宮廷食譜,至今已成中國民俗。無論貧富,每戶人家在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都得喝一碗。
清代文人顧寸田有首《臘八粥歌》,其中有“獐牙之稻粲如玉,法喜曉來炊作粥。取材七寶合初成,甘苦辛酸五味足”的句子。宋代張耒則有《粥記》云:“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臟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p>
陸游根據(jù)張耒的《粥記》有所生發(fā),做《食粥》詩一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信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這首詩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被一些粥鋪店引用,掛在墻上作為招貼。
在諸多的粥譜中,有一種神仙粥頗為古人所推崇。其做法是:山藥一斤蒸熟,雞頭米半斤,煮熟去殼,搗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腹食之。食粥后,飲三杯熱酒。
清人褚人獲在《堅瓠集》中有這樣的記載:“神仙粥專治感冒風寒暑濕、頭痛骨疼,并四時疫氣流行等癥。初得病兩三日,服此即解。用糯米半合,生姜五大片,河水二碗。于沙鍋內(nèi)煮一二滾,次入帶須大蔥白五七個,煮至米熟,再加米醋小半盞,入內(nèi)和勻。趁熱吃粥,或只吃粥湯,即于無風處睡以出汗為度。此以糯米補養(yǎng)為君,姜蔥發(fā)散為臣,一補一散,而又以酸醋斂之,甚有妙理。屢用屢驗。非尋常發(fā)表之劑可比也?!?/p>
神仙粥如此神驗,沒準可以用來抵制現(xiàn)在泛濫的甲型流感呢。
食粥的好處多多,宋代的張耒總結(jié)為“食粥五利”:“善除饑,除渴,消宿食,使大小便調(diào)適,除風患?!?/p>
在中國,各類粥品之多種多樣當真是不可勝數(shù),唐代咎殷有《食醫(yī)心鑒》,收粥品57種;宋代官修的《圣濟總錄》收錄113種;《太平圣惠方》收錄129種;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收錄62種粥;清代黃云鵠著《粥譜》專書,收錄的粥品多達247種,可謂集粥之大成者。
發(fā)展到今天,又出現(xiàn)了粥底火鍋等各種新鮮做法,城市里各種粥鋪也非常盛行,成為流行的養(yǎng)生、休閑食品。
在做法上,粥還是有些講究的。做粥要先武火,再文火慢熬,或者干脆用文火細細地熬制,有些粥的熬制時間短則數(shù)個小時,多則一晝夜,所以也有“人熬粥,粥熬人”的說法。
粥熬好后,最好蓋上蓋子,先冷卻一下再食用。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降低溫度,適合食用;二是讓粥形成“粥油”,即粥面上浮著的那層油亮的東西,那才是粥的精華所在,食補效果最好。而一些不知道的人,往往把這層“粥油”撇掉,實在非??上?。
我常常在家用三分之二的小米和三分之一的粳米合在一起做小米粥。有時也往粥里加一些鮮瘦肉末、蔥花和少許鹽,這就成了蔥花瘦肉粥了。然后,再熗炒一盤涪陵香脆榨菜,就兩個剛出籠的熱饅頭,那滋味鮮咸中有滑爛,清淡中有清香,可不是比神仙粥更“神仙”的無上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