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若分工而不統(tǒng)一于最高統(tǒng)帥,勢必多受牽礙,乃更為不利。內外分工是必要的,分工而不失統(tǒng)一尤為必要。故爾,動物機體構造于此邁進于分工者,其同時即為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達。
分工實為生物進化的第一重要方針、步驟。必分工而后功能各得進于專精,乃更有所分化,更以精細。譬如初步分工的感覺細胞,對于不同刺激應于其物種各自生活需要,乃更分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種種是。凡此感覺之發(fā)達實與其神經系統(tǒng)之發(fā)達相緣俱來。有分工即有整合,分工與整合不斷地繁復發(fā)展即是進化。如前所言神經細胞之出現,即為后此高等動物發(fā)達的中樞神經、大腦皮質之萌始,亦即為后此人心有其物質基礎之本。要知道靈活就出在這繁復發(fā)展的分合之上,前所謂為靈活預備好條件者即指此也。
這里略為申說其中之理。
從原始單細胞動物一直數到現代人類,其活動力量的大小強弱等差繁多,差距絕大,有不待言。若問其力量大小強弱以何為衡?可以說:
即以其所生活的世界廣大或狹小和內容的繁富或貧乏為衡準。要知生物界物種不同,其知覺所及的廣狹貧富是各不相同的。而知覺所及的廣狹貧富,則各視乎其機體感官的進化、神經腦髓的發(fā)展程度如何而定。如感官以分工而專精,則知覺靈敏可及于遠,可入于細者是。一個動物是一個活動中心,其知覺是為活動而預備的,亦即通過感官神經而此一中心乃與環(huán)境發(fā)生其可能有的活動關系。凡為其知覺感受所不及者,自無反應活動之可言也。若其發(fā)生關系的面愈廣,發(fā)生關系的點愈多,斯即其世界愈以廣大,內容愈以繁富,而為活動力愈以升高增大之征。
于此,應當指出:人類所生活的世界,其廣大繁富是莫得而限量的。此以人類不徒依恃乎其天生的耳目等感官,而于后天更發(fā)明創(chuàng)造種種所以增擴其耳目之用的資具,如望遠鏡、顯微鏡、有線電或無線電的接收設備以收視收聽者,方未有已也。(此依重后天創(chuàng)造而不依恃其生來的器官和本能,是人心最大特征,亦即人心的計劃性,后文隨詳。)人類知覺之所及既無限,斯其活動力的強大亦無限。
靈活性即寓乎活動力而隨之以見者。活動力愈強大,即愈超越不靈活以近于靈活。從知覺所及之廣狹貧富固有以知其活動力之大小強弱,實則其靈活性如何亦從可知也。知覺不靈,斯行動活;靈是活的前提。
觀于原始單細胞動物所以為不靈不活的代表者,其理可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