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考案例】
小佟是吉林省的一名考生,她的分數(shù)超過二本線十幾分。這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分數(shù),報好一些的本科風險太大,報省內(nèi)的差一些的本科又不甘心,這令她睡覺都輾轉(zhuǎn)反側,糾結了很長時間。
她從考完試就拿著志愿指南從前翻到后,從后翻到前,上千所學校,竟然不知道哪一所更適合自己,于是上網(wǎng)查,每所學校的官網(wǎng)介紹看似都不錯,但是怎么也看不明白,寫的都是一些學校的發(fā)展歷史、師資力量、辦學特色,看了半天也是如墜五里云霧中,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但是志愿還是要報的,最終她報了外省的一所大學,這所大學是以當?shù)氐牡孛?。小佟想,能以地方名字命名的大學,應該不錯,你看人家北京大學不就是一地方名字命名的嘛!
經(jīng)過兩個多月漫長而痛苦的等待,小佟終于拿到了“錄取通知書”,看著上面的燙金大字,小佟興奮不已,覺得這幾年的辛苦總算是沒有白費,父母也很高興,逢人便說小佟被××大學的本科錄取了!甚至還擺了“升學宴”以示慶祝!
但是,當小佟到學校報到的時候徹底崩潰了!
她發(fā)現(xiàn)學校不但遠在郊區(qū),而且破破爛爛的,連個像樣的體育場都沒有,只有幾個籃球架子東倒西歪地立在那里,學校的樓房也都陳舊不堪,沒有一點大學的氣派!
小佟一打聽才知道,她所報考的大學是幾年前由一所大專和幾所中專技工學校合并而成的,而她所在的院系,就是之前的技工學校,學校的老師也都是之前的老師,小佟突然有了上當受騙的感覺,之前金榜題名的喜悅頓時蕩然無存!
她最后和父母商量了一下,連行李箱都沒打開,直接打道回府。無奈之下,她選擇了復讀,準備明年再考!
【案例解析】
上一所好學校是每一位考生和家長的愿望,但選校卻是個老大難問題,所以考生和家長要睜大眼睛辨別清楚。
選校時不要因虛榮心作怪,放松了警惕。大家推崇名校的心理可以理解,但不要一看名字響亮的學校就心動。一些學校也正是抓住了大家這種心理,把學校的名字起得響亮、氣派,往往考生和家長接到錄取通知書時,一看又有“北京”,又帶“國際”,多好??!殊不知,這恰恰就是“騙你沒商量”。
選校時如果條件允許,到實地查看更為可靠。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甭管你招生網(wǎng)站上如何“花哨”,到實地看看就一目了然了。重點看看學校的地理位置是在郊區(qū)還是市區(qū);看看學校的教學樓、食堂、宿舍、操場等硬件條件怎樣;問問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如何;看清楚了,問明白了,上學才會心里踏實。
現(xiàn)在很多高校改名,都搶著冠名諸如“科技”、“理工”、“財經(jīng)”、“商業(yè)”等熱門名詞,坐落于一個小地方,爭取冠個“省會名”以此體現(xiàn)自己的“高貴地位”。一些大學改名則是為了生存,為了廣招生源,為了獲得更多的撥款,有些則純粹是攀比心和虛榮心在作祟。
小佟正是因不了解這些內(nèi)幕,只看學校的名字不錯,盲目地報考,沒有想到自己選擇的大學是由幾所大、中專院校合并而來的,更沒有想到自己上的大學其實是師資和高中所差無幾的技工學校。所以,考生和家長報考時一定要詳細調(diào)研,看看所報學校的實力到底如何。這樣才不至于像小佟一樣最后不得不無奈地去讀“高四”!
【專家建議】
其實,大學改名熱潮不是這幾年才有的,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已經(jīng)掀起過一輪小高潮。當時正值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啟動,而其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共建、調(diào)整、合作、合并”。
相比時下,那個時期大學的改名還厚道得很。大多數(shù)改名高校只是從某某學院變成了某某大學,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1993年,中央民族學院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1994年,北京外國語學院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1999年,自大學擴招后,高?;麅缘淖兓荒瓯纫荒甓唷V袊朔钚小按笳煞蛐胁桓?,坐不改姓”,講的是做人要有氣節(jié)不能亂改名,但在堂堂大學看來失節(jié)是小事,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校名。
現(xiàn)在大學都產(chǎn)業(yè)化了,加上擴招,各家都要使出渾身解數(shù)爭取優(yōu)秀生源。靠口碑,靠大師,靠教學科研,靠人文環(huán)境等是爭取生源之道,相信每所高校都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但是這些資源和優(yōu)勢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而一所學校從申報新校名到審批一兩年時間就夠了(當然不乏多年爭取卻無成者)。因此改名成了最快捷的方式,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體現(xiàn)的是學術上的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