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模式分析:陰陽之患

入世心法 作者:吳稼祥


學界一般認為,中國是一個倫理至上的社會。換句話說,在中國文化中,對倫理價值的評價,要遠遠高于對功利的評價。從公平和效率這對范疇來說,我們高看公平而低看效率,為了公平,甚至可以犧牲效率。是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

可以算做例外的是謀略。如果說,規(guī)范的經濟活動在道德上是中立的話,那么,謀略活動給人的印象,則是反道德的。

著名謀略家蘇秦是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他先向秦惠王獻上對付六國的連橫謀略,不被采納,馬上轉向六國獻上破秦的合縱謀略。在這里找不到一點道德考慮,看到的是不道德的典范。

吳起是另一個例子。據(jù)《史記》講,他從小就是一個敗家子,受人嘲笑,他卻把笑他的人全都殺了。絕母而去,母死不歸。他的妻子是齊國人。齊人攻魯時,他為了當上魯國的將軍,便殺了妻子,以示絕齊。道德的楷模是大義滅親,不道德的楷模則像吳起這樣:殺妻就名。

總的來說,道德淪喪的時代,謀略就特別昌盛。春秋無義戰(zhàn),戰(zhàn)國多謀略。因此,謀略的名聲一直不怎么好。正經人是不讀謀略書的。謀略經典,比如《鬼谷子》之類,和淫書一道,常常列入官方禁書名單。當然,私下研習謀略典籍,是歷代皇家的特權。這本身就是一大謀略:懂謀略的人越少,皇家的謀略就越易成功。

在我的老家,要形容一個人壞,有這一句就夠了:"他是看《三國》的!"于是人人敬而遠之。

應當承認,非道德性,確實是傳統(tǒng)謀略的一個缺陷。也許,劉向是第一個想糾正這一點的人。他把價值評判引入了謀略。他說:"夫權謀有正有邪,君子之權謀正,小人之權謀邪。"他提倡君子之權謀。

君子之權謀,就是道德優(yōu)先的權謀。有些人不能接受這個主張。在他們看來,謀略和道德是一對冤家。1969年香港版《〈三十六計〉古今引例》的作者就持這種看法:計謀與仁義道德是死對頭。……對敵人仁慈必傷殘自己。他嘲笑了宋襄公在戰(zhàn)場上對敵人講仁義而導致失敗的迂腐做法,并評論說:"仁義道德拿來說說,用來騙人倒可以,但騙自己就不行。"

把謀略等同于陰謀詭計的人,也同樣會認為謀略就是反道德。

所有這些見解,都大大降低了謀略的價值和謀略的層次,都把謀略排斥在戰(zhàn)略之外,把它變成了戰(zhàn)術問題和技巧問題。

克勞塞維茨比他們看得透徹。他說,"蒙蔽對方的詭計,不具有戰(zhàn)略的價值。在處理人生問題時也同樣。""狡猾與詭計,不是戰(zhàn)略確定的常規(guī)方式。"(《戰(zhàn)爭論》)這是說,詭計是奇不是正。

詭計和狡詐可以獲得戰(zhàn)術上的勝利,很難獲得戰(zhàn)略上的勝利。因為戰(zhàn)略是長期性、全局性謀略,任何欺騙都不可能是長期的全局的欺騙。火燒赤壁可以欺騙,聯(lián)吳抗曹,則不可能欺騙。

詭計和狡詐可以取得一時的成功,很難取得長久的成功。因為蒙騙總是暫時的,而且是喪失人心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反道德的陰謀詭計,不會有很多人欣賞。

所以劉向說:"誠者隆至后世,詐者當身而滅。"這不是嚇唬人,是真的。

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在這方面也得到了體現(xiàn)。在曹、劉、孫三人之中,劉備是道德感最強的。如果失敗,大家都有人事之患,如果成功,道德感最強的,陰陽之患最小。這是他決定加入劉備集團的深一層考慮。通過這層考慮,他把謀略的功利追求和價值追求結合起來了。

為道義而戰(zhàn),失敗了是烈士,成功了是英雄;如果悖逆道義,失敗了是敗類,成功了是奸雄。

成功之后的陰陽之患可以從三方面看,一是成功得徹底,天下無敵,陰陽失調,而導致自我衰敗;二是成功得不徹底,但打破了舊的勢力平衡,為了恢復舊的平衡,失敗者們會聯(lián)合起來對付成功者;三是獲得成功的手段有問題,暴力手段獲得的權力,很難指望人們以和平的態(tài)度對待它,為了防止這一點,要做許多過分的事情,比如像秦始皇那樣,"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賈誼:《過秦論》)目的是摧毀所有力量。

陰謀狡詐獲得的成功,也很難指望人們報以陽謀和真誠。

以什么方式到手的東西,極可能以同樣的方式失去。司馬氏正是用曹操對待漢朝末代皇帝的方式,對待他自己的子孫,連細節(jié)幾乎都一樣。

謀略模式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回到陰陽,是要求施謀者對謀略的結局做出評價,并采取相應措施。

當年李泌襄佐唐肅宗立下大功,被授以高位,他卻請求告退。肅宗驚問其故,李泌說他有"五不可留":"遇陛下太早,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跡也太奇。"

這五太就是李泌擔憂的陰陽之患。太早難久,太重人妒,太深見嫉,太高震主,太奇生疑。

如果說成敗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結局,回到陰陽就是后結局。結局求勝,后結局求不敗;結局求興盛,后結局求得中。

打下天京,是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圍剿太平天國的結局,裁減湘軍,九弟還鄉(xiāng),是后結局。前者求功,后者求中。

求功是制勝,求中是安全。制勝和安全,是謀略要達到的兩個目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