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品嘗自受用三昧的滋味

禪說莊子(三)大宗師 作者:馮學成


那么,什么樣的人曾經(jīng)達到過上面講的這些境界呢?下邊莊子就開始舉古人的例子了:"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馀、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堯讓天子位于狐不偕,狐不偕避開,投河而死,他不愿意擔這些虛名。湯讓天下于務光,務光不受,投河而死。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兄弟,都不想繼承王位當孤竹國的國王,于是逃跑到西周,不食周黍,最后餓死在首陽山?;訛榱硕惚芤蠹q王的壓迫,故意裝瘋。紀他、申徒狄,都是商湯時期的賢人。紀他和申徒狄聽說商湯要把王位讓給務光,結果務光就投河死了,他們兩個也就害怕商湯把王位讓給他們,于是乎就也都投河死了。這些人,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獨立,而不愿意讓天下來勞累自己,真是很了不起的。我們現(xiàn)在就不行了,你看提拔一個科長、處長的,就爭得打架!那個時候的人,就有這個心胸,不想當天子,為了不當王,寧愿去跳河!那么在莊子看來呢,"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這些人都把當皇帝看成是"役人之役",盡管當皇帝可以指揮一切,君臨天下,結果呢,也還是干了一個喪失自然、喪失天性的苦差事,是在那兒幫人家受罪呢!

我們看現(xiàn)在一些所謂的高級白領,年薪幾十萬拿著覺得很舒服,盡管你是在指揮別人,但也累得你死去活來的,為事所累,很不自由。"而不自適其適者也",你要想自己瀟灑自在,怎么可能辦得到呢?

所以《莊子》里邊,三十三篇,其實后頭還是都在談這個。我們?nèi)绾问棺约涸诂F(xiàn)在的社會之中,能夠逍遙自在?首先的一點,我們就不要與社會太過敵對。太敵對了不行,《人間世》里面談了那么多了,那是不行的!我們只能考慮怎樣與社會、人群和諧共處,同時又超然世外。這個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我們經(jīng)常說要去體會《莊子》的美,這個美不是指它的文章很美,文章寫得美的人很多,而是要通過對《莊子》的學習,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命之美,發(fā)現(xiàn)自己的精神之美!如果我們只是站在外面看,說啊呀,莊子寫得好漂亮啊,莊子寫得好舒服啊,按佛家的說法,那就還是在數(shù)他人珍寶,自己沒得到收益。這是不行的。

我們在體會自己的精神之美、自己的生命之美的時候,能體會到像老佛爺一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多美??!我們體會到自己的美,"自受用"就有了,你就嘗到"自受用三昧"的滋味了。通過對《莊子》的學習,我們也應該有這樣一個目標,我們要達到"自受用",要享受自己的生命,享受自己的精神!

孤鶴閑云與利樂有情

我們現(xiàn)在稱一個人為宗師,那好了得??!如果稱一個人為大宗師,那就更不得了!但是,到底什么是大宗師呢?在莊子這里,就是以道為師的人;嚴格說起來,其實就是莊子筆下的真人。那么,真人又究竟有些什么樣的表現(xiàn)呢?在前面的段落中,莊子已經(jīng)從四個方面對真人進行了一些描繪。

我們經(jīng)常說要去名山,訪高人,訪異人,訪奇人。結果什么是高人,什么是異人,什么是奇人,就算他們走到我們面前,我們也兩眼一抹黑,根本就看不出來。莊子在《大宗師》里邊,通過前面這四個古之真人的表現(xiàn),對真人進行了一個由外向內(nèi),由點及面的描述,讓我們對那些有道之人有了一些感覺,知道他們的心是怎么樣一個狀態(tài),他們的語言是怎么回事,他們的行為又是如何施展的,這些,都需要我們好好留意。

當然,光是留意還不行,關鍵還是要反轉(zhuǎn)來,反觀自照,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夠宗之于此道,看看自己能不能以古之真人的智慧來革面洗心,使自己煥然一新,看看在自己的心性上能不能享受"自受用三昧"。當然入道有多途,通過一些外在的形式、感受,去觸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這么一種仰慕,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循古之真人的軌跡去運行,來料理自己,也是很好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