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冥想不是逃避

世界在你心中 作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前幾天友人告訴我說,冥想在現(xiàn)今的美國社會并沒有什么重要性,美國人需要的是行動而不是冥想。我很奇怪為什么冥想與行動會被如此劃分開來。我們總是陷在這種二元對立及四分五裂的觀點里面。在印度,人們對于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抱持著某些觀點,有的人注重行動,有的人重視知識,有的人則著重于智慧,等等。這樣的界分勢必會造成臣服、局限與矛盾。

我們?nèi)粝胩接戁は氲膯栴}--這是一個極為復(fù)雜的問題,對講者而言甚至是最重要的人生議題--就必須了解這個名詞到底是什么意思。字典上對這個詞下的定義是:"仔細(xì)思考"、"深思熟慮"、"深入探究"等等。印度與亞洲國家似乎壟斷了"冥想",就好像冥想的深意及結(jié)局都受到他們掌控似的,這顯然是很荒唐的事。當(dāng)我們談到"冥想"時,必須先厘清這里面有沒有逃避人生的成分,包括對日常差事以及對人生的乏味、焦慮與恐懼的逃避,或者,冥想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罷了。我們到底是在借由冥想逃避這個瘋狂而丑陋的世界,還是冥想本身就是去了解切實的人生及行動。如果我們想逃避人生,那么日本的禪寺或其他宗教體系都提供了我們一些修行派別。我們可以明白為什么這些修行派別那么誘人,因為人生確實丑陋、殘忍,充滿著競爭性與無情,它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我們很可能不假思索地輕易就接受了印度瑜伽或是它們的咒語,因為這些東西承諾了獎賞以及某種因逃避而帶來的滿足。因此我們必須十分清楚我們關(guān)心的并不是逃避,不是借由冥思、空想、藥物或咒語來逃避人生。

在印度,重復(fù)誦念某些梵文字句就是所謂的咒語,據(jù)說它們可以活化心智。其實這些重復(fù)誦念的咒語只可能令心智變得遲鈍,或許大部分的人都想變得遲鈍一些,因為他們并不想面對人生的真相。人生真的令人不寒而栗,所以他們想變得糊涂一點。重復(fù)誦念咒語、嗑藥、喝酒等等,的確會令心智遲鈍一些。把心弄得遲鈍一些便是所謂的"靜心",很顯然這絕非真正的靜心。遲鈍的心不論怎么思索有關(guān)上帝、道德與美的議題,到頭來仍舊是遲鈍的、愚蠢的、沉重的。因此我們關(guān)心的并不是這一類的逃避形式。

冥想并不是人生的某個局部。它也不是逃到寺廟里,或是在一間屋子里靜坐十分鐘、一小時,試圖借由專注來學(xué)習(xí)冥想,但卻在其他的時段里繼續(xù)做個丑陋的人。人們把所有的丑陋擺到一邊,變成了一個無法覺知真相、缺乏智慧的人。若想了解真相是什么,你的心必須非常敏銳、清晰及精確;不是苦行之下的扭曲之心,不是聰明狡詐,而是以毫不扭曲的純真及易感來觀察一切事物。一個塞滿知識的心,同樣也無法覺知真相。只有能徹底進(jìn)行觀察的人,才辦得到。觀察絕不是知識的累積,觀察乃是不斷在進(jìn)行的一種活動。同時心智與身體還得保持在高敏感度的狀態(tài)。你不能一邊拖著臃腫的身軀,滿腹酒肉,一邊企圖靜心冥想--這是毫無意義的事。因此,心智必須是高度警醒的、靈敏的、理智的,但不是由知識中產(chǎn)生的理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