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里講到五運六氣,《傷寒論》里也提到懂得流年運氣就可以給人調理治病,不懂流年運氣就等于瞎子摸魚,都是在強調自然規(guī)律與人體健康的重要關系。我們在這里重點談談與人日常起居關系密切的“避風”,以及如何待在對人體有益的氣場中的問題。
現在中風偏癱的人特別多。古人說風有八風,從不同方位來,按全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計算,一個方位的風可占三個節(jié)氣。過去圣人都會避“風”,八方的風中了三方必然得“偏枯”;現在很少有人懂這個知識,更談不上有意識地去避風了。
風
《黃帝內經·靈樞篇》從人與自然界密切相關的角度,提出了“九宮八風”說。其具體方法是確定中央及周圍四面八方的八個方位,共九個方位,用它來測定每年中“二至”、“二分”、“四立”八個節(jié)氣循環(huán)交替的日期,從而推測八方之風的正?;虍惓#捌鋵θ梭w的影響,為疾病的預防提供了依據,如圖1所示。
我們先看《黃帝內經》的原文: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上天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于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后之則多汗。風從所居之鄉(xiāng)來為實風,主生,長養(yǎng)萬物。從其沖后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兇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心,外在于脈,氣主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肺,外在于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小腸,外在于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腎,外在于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兇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大腸,外在于兩脅腑骨下及肢節(jié)。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肝,外在于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xiāng)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故圣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于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