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對于朝俄的密商非常重視,一面繼續(xù)密探朝俄之動向,一面向李鴻章上書稟報,甚至直接向李鴻章建議:“廢此昏君,另立李氏之賢者?!睆U君事關(guān)重大,李鴻章沒有馬上采納袁世凱的建議。袁世凱甚為急切,當他獲知朝鮮領(lǐng)議政大臣沈舜澤致電俄公使韋貝請求保護的密函后,大為氣憤。沈在密電中稱:“敝邦偏在一隅,難獨立自主,而終未免受轄他國,我大院君深為恥悶。今欲力加振興,悉改前制,永不受他國轄制,惟不免有所憂忌。敝邦與貴國睦誼尤篤,有唇齒之勢,與他國自別,深望貴大臣稟告貴政府協(xié)力默允,竭力保護,永遠勿違。我大院君與天下各國一律平行,或他國有所未葉,望貴國派兵艦相助,期以妥當,深所景仰于貴國也。”
袁得此密電,做出了快速反應(yīng),他一面封鎖密電,設(shè)法阻止俄公使拍電報去莫斯科;一面商請英國艦隊巡弋朝鮮海岸;再者,致電李鴻章,請求李派兵來朝。李鴻章則因北洋兵船不足,加上軍餉艱困,沒有及時派兵。袁世凱不斷去電催促,李鴻章遂召集周馥、盛宣懷、陳允頤等商議,并決定命陳允頤赴朝與袁密商對策,后又命袁保齡負責調(diào)撥張文宣所部設(shè)營兩哨,使之改裝易服,作為隨陳前往巡查電路之丁役,乘“利連號”由大沽轉(zhuǎn)往仁川,再往漢城,以防不測。此外,南北水師亦大部出動,以壯聲勢。清廷還命李鴻章“將調(diào)兵事宜趕緊預(yù)籌”,清廷水師整裝待發(fā),有即將交戰(zhàn)的情勢。
一面,在袁世凱的請求下,清廷已做好出師朝鮮之準備。一面,袁世凱在朝恐嚇朝鮮文武官員,稱“天兵”即將來朝,請朝國王“除奸臣,謝天朝”。朝鮮國王則遣沈舜澤、金宏集等官員,向袁世凱解釋,否認有求俄保設(shè)之事,謂此電函乃小人偽造,并將此案有關(guān)之金嘉鎮(zhèn)、趙存斗等四人下獄治罪,后又由議政府和外署照請袁世凱,將事情原委稟告予袁,并稟請北洋大臣核辦,且俄也否認有接朝鮮請求保設(shè)之密函。密函事件遂成一出鬧劇。袁世凱知道事情原委后,連拍數(shù)電給李鴻章,向李稟報。因當時電信故障,李遲遲沒有接到袁世凱的電函,還在繼續(xù)準備他的“調(diào)兵事宜”。李接袁世凱電函后,整裝待發(fā)的軍事行動也立刻叫停。隨即,朝鮮派丞相徐相雨攜國書赴清廷辯誣謝罪。徐相雨對袁世凱多有不滿,遂稱此事端為袁憑空結(jié)撰,又諷袁平日種種暴躁。清廷大臣也因徐陳述,多認為袁世凱無事生端,因速撤袁世凱。李鴻章為袁辯白,方使袁世凱留守朝鮮,但致袁書一封,批評袁舉動暴躁,當嚴申訓(xùn)誡。對于此事,當時有日本記者云:“平心論之,以韓廷謬安,雖無袁世凱之逼迫,而簧鼓滿朝,勢必有附俄之謀,不過袁促之使速耳。但袁能造端,即能結(jié)果,使其不能實行,不得不稱之曰能?!币粋€“能”字或許就是袁世凱在這次事件中的最好概括。袁世凱雖被清廷指責為無事生端,遇事張皇,但袁處事之敏捷、果敢,還是展示了其“能”的一面。
阻朝聯(lián)俄,是袁世凱操縱朝鮮外交的一部分。朝鮮國王李熙軟弱無能,剛好給了袁世凱以更大的機會。袁世凱借助制止俄國侵朝、英國與俄國關(guān)系對立的機會,加強與英國的密切關(guān)系。英國也轉(zhuǎn)而支持袁世凱,積極支持中國在朝鮮的宗主國地位。為了尊重中國在朝鮮的宗主權(quán),英國僅派總領(lǐng)事駐扎朝鮮,直接受駐北京公使的管轄。駐朝鮮的多任總領(lǐng)事,與袁世凱關(guān)系都很密切,來往頻繁,對袁世凱支持也頗多。袁世凱剛剛以“監(jiān)國”身份自居,并遭眾多公使非議時,英國駐朝總領(lǐng)事貝德祿就慫恿說:“中國不能節(jié)制屬國,使緬王多殺無罪?!遥ㄓ┣芏兄?,置之總督。……中國近睹緬屬邦與人失和,將來為朝鮮,又必失和倭、俄?!袊c屬邦實兄弟國,只能保護,不能管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