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覽吳哥景區(qū)最常規(guī)的安排,就是在到達暹粒的當(dāng)天下午4點半趕往售票處,購買次日起有效的門票,然后憑門票提前進入景區(qū),去巴肯山觀看日落。
在Motherhome稍事休息,那位舉著牌子在車站接我們的瘦弱小伙子就等在了旅店門外,他就是我們接下來三天的Tuk Tuk車司機鄭大吉,會說比較流利的中文,因此也順帶著承擔(dān)了部分導(dǎo)游的工作。
Tuk Tuk車,是東南亞比較常見的交通工具,由一輛兩輪摩托車加掛一節(jié)兩輪車廂組成,視摩托車的新舊程度,置辦下來大約需要1500-2000美金。另外駕駛Tuk Tuk還需要考專門的執(zhí)照,因此,在這個普通職員月收入約100美金的國家里,想開Tuk Tuk車謀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對于大吉來說,剛22歲,還在讀大學(xué),白天工作,晚上上課。除了負擔(dān)學(xué)費,他還要支付每個月50美金的房租,因為柬埔寨的大學(xué)通常并不提供學(xué)生宿舍。
乘坐Tuk Tuk車前往景區(qū),大約需要15分鐘,路上會經(jīng)過一些旅游商店,如果客人在店里小費,司機是可以拿到提成的。大吉是個老實孩子,沒有把我們往那些店里帶,直接將我們送到售票處門口。
門票分三種價格,一天有效的20美金,三天有效的40美金,七天有效的60美金。游客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行程安排選擇購買不同的門票。
前些年買門票,需要自行攜帶一寸照片,由工作人員把照片貼在門票上。2008年時,已經(jīng)改為攝像頭現(xiàn)場拍照,直接把照片打印在門票上。
這次到吳哥,發(fā)現(xiàn)又有了改進:三天和七天有效的門票,可以選擇連續(xù)三天、七天進入景區(qū),或者按實際游覽天數(shù)湊夠三天或者七天來計算,價格不變??磥碛慰陀侄嗔艘环N選擇。
因為時間有限,我們選擇了連續(xù)三天有效的門票。接下來的幾天中,門票一定要隨身攜帶,雖然景區(qū)沒有明顯的邊界線,但時不時就會遇到檢票的工作人員,如果拿不出來,就必須重新購買門票。
憑著次日有效的門票,我們順利進入景區(qū),直接前往巴肯山。
上山的路有兩條,一是步行,沿著蜿蜒的山路盤旋上山,二是乘坐大象走另外一條相對平緩但比較耗時的路。乘坐大象,需要支付20美金。付費爬山,這顯然不是我等窮游一族所能享受的,所以,老老實實走路上山,何況路途并不遙遠,而且路面也重新修整過,在古舊的石板路上鋪了很多細砂石,比兩年前安全了許多,一刻鐘的時間就能到達巴肯山的神廟腳下。
但要想爬上神廟最高處觀賞日出,至少還得十分鐘。
巴肯寺共分七層,象征七重天國,最上面一層的中央高塔,代表世界的軸心,下面六層共108座塔,其中一至五層,每一層含有12座小塔。從臺基每一面的中心位置看這座神廟,都只能看到其中的33座。
臺階的坡度很大,以我這脫離數(shù)學(xué)近二十年的人估算,至少得在70度以上,而且每個臺階只夠橫著放下一只腳,估計寬度不超過15厘米,必須手腳并用才行。可憐攝像小孟,本是帥哥一個,身背著腳架和機器時,完全無法顧及個人形象。
雖然說柬埔寨半年雨季半年旱季,但無論旱季雨季,都隨時有可能會降一場雨。所以,能否看到日落或者日出,確實得有點兒運氣。
兩次吳哥之旅,兩次上巴肯山看日落,運氣都不算太好,云層很重,往往錯過那關(guān)鍵的一瞬間。好在游客大多只把看日落當(dāng)做儀式一般,重在過程,具體結(jié)果如何,倒成了最不重要的。
跟看日落一樣,看日出也是一種儀式。上次到吳哥是旱季,尚且沒能看到真正的日出,這一次是在雨季,更不抱什么指望,索性踏實睡覺,養(yǎng)足精神好做別的打算。
日出的照片來自2008年5月1日早晨7點07分,當(dāng)時拍日出的吳哥寺門前小池塘,如今接近干涸,旁邊堆滿了很多建筑材料,也許下次再去吳哥,才會看到池塘變成了什么模樣。
當(dāng)天早上5點半就離開酒店,到達吳哥寺時,一輪彎月還高掛在空中。池塘四周圍或站或蹲,擠滿了等待日出的人群。他們大多舉著相機,不斷找尋最合適的位置。也有人只是找個角落坐著,站著,靜靜等待那個瞬間的到來。
可惜,就在太陽即將躍出地平線時,云層又突然變厚。每一天,同樣的場景都在上演,如果能持之以恒,肯定會看到那個美麗時刻。只不過我們都是過客,又有誰能在這里奢侈地堅守?在當(dāng)?shù)厝搜壑?,尤其是住在景區(qū)里的當(dāng)?shù)厝丝磥?,每天的日落日出,再平常不過,至于費這么大力氣跑來這里看嗎?也許只有當(dāng)他們不再為每日生計發(fā)愁時,才會去關(guān)注身邊的美好吧。
大吉說,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1日,也就是中國農(nóng)歷的春分、秋分節(jié)氣,才是觀看日出的最好日子。在這兩天里,太陽會從吳哥寺三座高塔最中間那一座的頂端冉冉升起,非常震撼。但也得視天氣情況而定,錯過了,就得再等半年。
在這里有必要補充解釋一下,吳哥,吳哥窟,小吳哥,吳哥寺,是幾個很容易讓人糊涂的概念。
據(jù)國外學(xué)者考證,吳哥最初以梵語命名,稱為Nagara,意思是“城市”,后來演變?yōu)長agor或Lakor,再后來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Angkor。如今吳哥(Angkor)一詞是對位于暹粒城北6公里左右的古跡的統(tǒng)稱。
公元9世紀(jì)-15世紀(jì),這里是吳哥王朝的都城,根據(jù)區(qū)域分為內(nèi)城和外城。公元15世紀(jì)-19世紀(jì),隨著王朝的衰敗,都城被拋棄,寺廟荒蕪,逐漸湮沒在原始森林里。公元1858年,法國探險家亨利在無意中發(fā)現(xiàn)這座神秘的古建筑群。
小吳哥,就是吳哥寺(Angkor Wat),是吳哥景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古跡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筑,與埃及金字塔、中國萬里長城、印度尼西亞婆羅浮屠千佛壇并稱為東方四大奇觀。寺內(nèi)標(biāo)志性的三座中央寶塔更成為柬埔寨國旗上的徽記。
據(jù)說因為維希奴神的代表方向是西方,當(dāng)初國王蘇魯亞巴爾曼二世為了供奉維希奴神,就將吳哥寺設(shè)計成正門朝西,成為柬埔寨眾多寺廟中為數(shù)不多的東西朝向寺廟。由于西面又代表死亡,因此高棉人也把吳哥寺稱為“葬廟”。
中國南方沿海地區(qū)與東南亞國家接壤,民間來往很是密切,“Wat”發(fā)音近似于廣東話中的“窟”,所以“Angkor Wat”在最初接觸到這個名字的中國南方人口中就會被翻譯為“吳哥窟”,口口相傳至今。又因吳哥寺在整個吳哥古跡中名氣最響亮,所以中國人往往會用“吳哥窟”指代整個吳哥景區(qū)。
P.S.:
看日出或日落,通常被安排在每天正常的游覽路線中,如需單獨增加看日出日落的次數(shù),每次Tuk Tuk車US$3,豐田車U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