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黃金時代(4)

道法中國:二十一世紀中華文明的復興 作者:翟玉忠


《國語·周語上》記載,周厲王將要重用榮夷公,馬上招來了主張自由經濟的大夫芮良夫的反對,他說:“國家就要衰敗了!榮夷公這個人喜歡聚斂錢財,而不知道搜刮百姓喪失民心的后果將非常嚴重?!@個東西,生之于百物,為天下之所有,如果天下的‘利’都被少數(shù)人所占有,那危害就多了。天地百物,都依靠‘利’來生存繁衍,它怎么可以只由少數(shù)人占有呢?少數(shù)人霸占了多數(shù)人的‘利’,就會引起眾怒,而不知道失掉民心就會危害到政權的生存,用這種思想來誘導君主,國家還能長久嗎?所謂國家的治理者,就是將天下的‘利’讓天下所有的人都受益,不管他是什么人都能最大限度的獲取應得的利益,就是這樣做還經常懼怕有遺漏的地方,招來百姓的怨憤。因此《頌》中說:‘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洞笱拧氛f:‘陳錫載周?!y道不是懼怕沒有把‘利’分配給天下的百姓而招來災難嗎?所以它能保護祖宗的周朝幾百年長盛不衰至今?,F(xiàn)在大王想把天下的‘利’歸自己一人所有,難道行的通嗎?普通百姓搜刮財富尚被稱之為強盜行為,如今大王也要實行搜刮百姓的辦法,其下場就危險了。如果非要使用榮夷公,周王朝必定滅亡?!睕]多長時間,榮夷公被歷王用為卿士。(原文:厲王說榮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或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胡可專也?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極,猶曰怵惕,懼怨之來也。故《頌》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洞笱拧吩唬骸愬a載周?!遣徊祭鴳蛛y乎?故能載周,以至于今。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既,榮公為卿士。)

歷王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強化監(jiān)督體制,強行推行‘專利’政策。公元前842年,都城四郊的人集結起來,發(fā)動了周朝歷史上有名的“國人暴動”,歷王逃到了一個叫“彘”的地方。

與內政相比,周厲王的對外政策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厲王曾數(shù)次南征,艱苦奮戰(zhàn),大體平定了南方。南方的楚君熊渠曾立其三子為王,厲王時因害怕被征伐竟自動放棄稱王?!妒酚洝こ兰摇酚涊d:“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p>

管仲易齊與郭偃更晉

周厲王的孫子被申國和蠻族聯(lián)軍殺死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當周王朝的光榮和權力已經成為昨日黃花的時候,變法之潮在春秋之世激蕩起來,并一直持續(xù)到李悝時代。這段時間有幾件事值得一提:首先法家從地域上分為兩支,一是東國法家,或稱齊法家;二是秦晉法家,或稱晉法家。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區(qū)分了晉法家與齊法家,認為在理論上二者的區(qū)別很小,思想核心則完全相同,比如信仰道家自然主義的世界觀,以趨利避害的自然主義人性論作為政治哲學基礎等等。

表面看來晉法家對商業(yè)的限制很強烈,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和今天一樣,西部遠不如東部商業(yè)發(fā)達?!渡叹龝と姷谒摹分姓f:“農、商、官三者,國之常官也?!币饧崔r民、商人、官吏三種人是國家在什么時候都應該有的人。

春秋時代的改革暗流主要表現(xiàn)在中國東西部兩次大的變法,分別是“管仲易齊”和“郭偃更晉”。這兩次變法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君商書·更法第一》記載,商鞅與同僚爭論變法時就將郭偃作為榜樣,說“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法家理論家韓非在《韓非子·南面第十八》中寫道:“管仲毋易齊,郭偃毋更晉,則桓、文不霸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