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軍官俱樂部的革命(1)

中東黑血 作者:文天堯


巴勒斯坦戰(zhàn)爭是以色列的奠基之戰(zhàn),打得可謂是轟轟烈烈。而對于阿拉伯國家,尤其是對戰(zhàn)敗國埃及來說,那場戰(zhàn)爭絕對是一場不小的災難。

作為一個中東大國,埃及位于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jīng)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jīng)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一條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zhàn)略位置和經(jīng)濟意義讓其有資本在本地區(qū)頤指氣使。

在爆發(fā)巴勒斯坦戰(zhàn)爭前,埃及的法魯克王朝表面上還披著一副強盛外衣,雖然那個曾經(jīng)有著悠久文明的古國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幾千年的歷史沉淀讓埃及還能“風韻尤存”。國王法魯克自1937年宣誓登基后就一直過著悠哉游哉的生活,他的王室擁有埃及四分之一的土地,加上他依附于大英帝國的庇護,在中東的地位也算舉足輕重。

埃及與殖民帝國的淵源頗深,尤其是英法兩國,關系可追溯至奧匈帝國時期。從19到20世紀的百余年歲月里,埃及與英國交手不計其數(shù),最后英國成了埃及的宗主國,到1914年英國又宣布埃及為其保護國。雖然后來在1922年時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國家,但實際上埃及還是英國的附庸。經(jīng)過巴勒斯坦戰(zhàn)爭的埃及雖備受打擊,但英國還是牢牢掌控著埃及王室,不過它沒有意識到,那時的埃及王室已經(jīng)江河日下,搖搖欲墜了。

自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埃及國內(nèi)就時有軍事政變發(fā)生,內(nèi)閣改組更是家常便飯。尤其在巴勒斯坦戰(zhàn)爭結束后,埃及的時局有了微妙的變化。法魯克國王發(fā)現(xiàn),國內(nèi)有一幫不安分的年輕軍官,一直在搗鼓一個軍官俱樂部。這幫人無視自己的權威,竟然想與自己分庭抗禮,甚至還明目張膽,要求自己任命一個叫納吉布的將軍為國防部長。法魯克不能容忍這種挑釁自己權威的事情,很快,他解散了自由軍官俱樂部,并且任命了侯賽因?阿米爾將軍為國防部長。

法魯克心里踏實了,他以為埃及還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實他錯了,他壓根不清楚被他解散的自由軍官組織已經(jīng)具備了什么樣的實力。起初,那幫年輕的軍官也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但通過提名納吉布出任國防部長的事情,他們倒是借機認清了自己——他們已經(jīng)有了讓王室害怕的力量。

1952年7月16日,也就是國王下令解散軍官俱樂部的第二天,自由軍官組織的成員開始商討發(fā)動政變的事宜,他們要推翻法魯克王朝。在那群年輕人中,有一個特別耀眼的新星,那就是后來在阿拉伯世界里具有重要地位且備受爭議的領導人: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以下簡稱納賽爾)。

納賽爾,出生于亞歷山大一個窮苦的家庭。從小生活在開羅叔叔家的納賽爾,耳濡目染了英國人對他的祖國所犯下的種種罪行,其內(nèi)心一直深藏著對英國人的仇恨。自12歲起,納賽爾就投身反英行列,17歲便開始組織反英的示威游行。他的前額有一塊永久的傷痕,就是在一次游行中留下的勛章。1937年,納賽爾進入開羅皇家軍事學校學習,畢業(yè)后被分配在羅卡巴德軍營第五營任少尉。他的軍政生涯進展很順利,幾年間先被提升為中尉,不久又升為大尉。1942年,由薩達特組建的埃及的第一個秘密自由軍官組織遭到破壞,納賽爾著手進行重建工作,他本人也順其自然地成為該組織的領導者之一。而在納賽爾領導下的這個自由軍官組織在后來逐漸讓法魯克王朝不得安生,也讓埃及發(fā)生了劇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