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為什么蘇東坡活得不擰巴?

快樂手書:173個為什么點亮人生 作者:張國慶


有一個失業(yè)的人,心情非常差。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他找到了一位智者。

智者聽完了他的訴說,把他帶進(jìn)一個古舊的小屋,屋子里唯一的一張桌上放著一杯水。智者微笑著說:“你看這杯水,它已經(jīng)放在這兒很久了,幾乎每天都有灰塵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失業(yè)的人想了許久,最后點點頭說:“我懂了,所有的灰塵都沉淀到杯子底了。”

智者贊同地點點頭:“年輕人,生活中煩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記住它好了。就像這杯水,如果你厭惡地振蕩自己,會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這是多么愚蠢的行為。而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淀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去容納它們,這樣,心靈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純凈了?!?

這使我想起小時候數(shù)學(xué)老師告訴我的對付難題的辦法:困惑不解時,不妨繞過它,放它一放,做做其他輕松的事情,也許過一會兒,也許睡一覺兒,問題就想通了。而事實上,回顧過去的若干年,也真的沒有一道“難題”未曾解開。

在時間面前,許多事情都顯得那樣單薄,你不用推,它自己就倒下了。

在這一點上,大文豪蘇東坡應(yīng)是我們的典范。

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蘇軾一生坎坷,不僅多次被貶,而且屢遭人生變故,但他卻總能保持樂觀而寬容的態(tài)度,過得充實而自信,甚至于,他把被貶遷到海南島也看成是悠哉游哉的旅行,笑稱“吾生如寄耳,嶺海亦閑游”。

在一些研究詩史的學(xué)者看來,與蘇東坡的詩文同樣值得推崇的是他的人生境界。

與以往的一些認(rèn)為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詩人不同,蘇東坡更愿意把人生看做一個漫長的時間過程,并相信這比起把人生看做是一個短暫的時間過程的態(tài)度來,會產(chǎn)生較少的悲觀絕望,而產(chǎn)生較多的希望。

也正是由于有了這種不計較一時得失、以天下事為使命的胸懷,他才得以留下了許多豪放而豁達(dá)的偉大詩篇,得以“長壽”而“不老”。

心大,使蘇東坡成了真正的大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