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節(jié):盯住美元的輸入性通脹風險(2)

通脹經濟來了 作者:趙曉,陳光磊


理論上講,當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時候,中國應該增加購買美國產品──事實上增加了284億美元。不過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在人民幣升值之前,美國對華出口已經在迅速增長,從2002年到2005年,美國對華出口額增長了190億美元。理論的預測還有,如果人民幣升值,美國人會減少購買中國產品。不過2005年至2008年,美國自中國進口額實際上激增了943億美元,增幅39%。

按照官方的衡量方法,進口額等于單價乘以數量。如果價格的漲幅比數量的降幅要大,那么進口額會上升,導致美中貿易逆差擴大。而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美國卻絲毫沒有減少對中國商品的消費。這表明價格的剛性程度較高,也就是說,對于很少有替代性選擇的產品來說,消費者會忍受較高的價格。

這意味著,利用制裁手段迫使中國升值人民幣將使美國消費者負擔更高的價格,進而減少美國人的實際收入。對于美國不顧美元走軟、繼續(xù)購買中國商品,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更加堅挺的人民幣提高了嚴重依賴進口原材料、資本設備和元件進行生產的中國生產商的購買力。由于材料更加便宜,中國生產商可以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來保持海外市場份額。

此外,進口不會給美國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或支持就業(yè)的假定也存在很大問題。證據表明進口也能支持美國的就業(yè)。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數據,美國生產商占了美國年度進口額的一半以上。它們購買原材料、元件和資本設備。這些進口支持了美國一系列行業(yè)的就業(yè)。

此外,據越來越多領域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自中國進口額中只有一小部分代表了中國的勞動力、材料和管理費用成本。而大部分進口額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生產的元件和原材料。

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劉遵義在2006年的論文中寫道,他發(fā)現(xiàn)中國創(chuàng)造的附加值只約占美國自中國進口額的37%。2008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經濟學家?guī)炱章扔昧硗庖环N不同的方法研究后發(fā)現(xiàn),這個比例更接近50%。換句話說,盡管美國自中國進口額讓人這么苦惱,其中有一半到近三分之二都不是中國創(chuàng)造的。相反,它反映出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工人和資本的成果。由于把美國自中國進口額夸大一倍甚至兩倍,美國官方進口統(tǒng)計數據無法很好地代表就業(yè)崗位的減少。國會中工會控制的貿易討論很少提到的是,很多美國工人的工作要依靠從中國的進口??鐕a和供應鏈的擴展把美國高附加值的制造、設計和研發(fā)活動與中國低附加值的制造和組裝結合起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