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水滾成,如桃核大,即江南所稱湯圓者。”浙西吳興等地方,如果有人家娶新婦,則篩粉做成圓子宴客。本日搓粉制成元宵,預備次日清晨煮食。
上元 正燈
早起吃元宵。
在古代,本日舉行鄉(xiāng)飲酒禮。
設上元宴。有宗祠的,全族在祠堂宴飲。團體組織的宴飲,叫做“元宵會”。
晚上萬人空巷,出街游玩,手提燈籠,或放河燈。期間前往親戚鄰里家中,暢敘情誼。
農(nóng)家用蘆花作火把,長尺余,往來照耀田間。
兒童跳繩、放燒火。女子紀念紫姑,或者做七姑娘戲。
本日適宜嫁娶。
[正燈]
正月十五為元夜,一名“元宵”,又名“上元”。唐朝以正月、七月、十月這三個月的十五日為“三元”。道家以天、地、水為三官,稱上元為天官賜福之日。本日張燈最為盛大,所以叫“正燈”。
[吃元宵]
早起吃元宵,取團團圓圓的吉祥含義。
[鄉(xiāng)飲酒禮]
古代鄉(xiāng)學,三年完成學業(yè),畢業(yè)時考察學生的德行以及道義,選擇其中賢能的人推薦給諸侯。此時,鄉(xiāng)大夫要作為主人,設宴款待,稱為“鄉(xiāng)飲酒禮”,也就是后來科舉時代的“賓興”。《儀禮》中有《鄉(xiāng)飲酒禮》的篇目。唐朝開元六年頒行鄉(xiāng)飲酒禮的制度于天下縣令,并規(guī)定在每年冬季的第二個月舉行。明朝各個州縣,每年正月望日,也就是正月十五日,以及十月朔日,也就是初一,在明倫堂舉行。在清朝,據(jù)《清會典》????P50:“每歲由各州縣遴訪紳士之年高德邵者,一人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詳報監(jiān)撫,舉行鄉(xiāng)飲酒禮,再將所舉賓介姓名、籍貫、造冊報部,稱為鄉(xiāng)飲耆賓?!比绻l(xiāng)飲過后,即將入仕的學子有犯錯的,就會將他的名號報告上去,由上面除名,不再錄用,同時將當時舉行鄉(xiāng)飲酒禮的官員議處,時間也是在上元以及十月初一。至于座次的安排制度,是以年高功德昭著的人為上座,年高而樸實厚重的其次。曾經(jīng)犯法的,不許干預良善之位,違者論罪。如果有人喧鬧失禮,司正,監(jiān)禮者,應該以禮責之。如果宴會在府里舉行,主席的位置應當為知府,在州為知州,在縣為知縣。如果沒有正職官員,則以兩名輔佐的副職官員替代,坐在東南位。大賓是辭官歸隱的官員,位于西北。僎賓選擇鄉(xiāng)里年高有德的人作為代表,位于東北。介賓是年齡稍低的長者,位于西南。二賓是賓即將入仕的學子中稍次的???,位于賓、主、介、僎的后面。除賓、僎之外,其余賓客按年齡列坐,或者按資排輩,官員則按官職排位???。司正通常由掌管教化的官員擔任,主要任務是揚觶以罰,也就是舉起酒杯,處罰禮數(shù)錯誤的人。贊禮者則是老成的生員充當。以上做法,在于序長幼,論賢良,別奸頑,敦敬讓,制度十分嚴格。
[上元宴]
元宵節(jié)設宴,在家的,叫做“元宵酒”,如果是團體舉行,則稱“元宵會”,或者“春茗會”、“燈山會”。一般叫做“上元宴”,或者“燈宴”。浙江平陽等地,寺廟也常常懸燈擊鼓開辦宴會,名為“鬧燈酒”。
[放河燈]
把花燈放入河流,隨水流動,叫做“河燈”,也叫“水燈”。宋朝以來,凡元宵、七夕、中元以及中秋,都有放水燈的習俗,這也是傍水人家最喜歡做的事?!独m(xù)文獻通考》載:“明洪武五年正月十四日,敕近臣于秦淮河燃水燈萬枝,十五日夜半竣事”。
[逛燈]
本日元夕,燈火最盛,水陸張燈,紅綠繽紛。人們趁此良宵佳節(jié),前往親戚鄰里家中探望,暢敘情誼,俗稱為“邏燈”,北方叫做“逛燈”?!毒┒硷L俗志》所述當時元宵前后北京盛況為:“凡通衢委巷,燈先星布珠懸,皎如白晝,喧闐徹旦。人家鋪肆,筵樂歌唱,市食則蜜食、糖果、花生、瓜子諸品果蓏。王孫貴客,士女兒童,傾城出游,謂之 逛燈 。車馬塞途,幾無寸隙。茶樓則低唱高歌,酒市則飛觴醉月。笙簧鼓樂,喝彩狂呼。斯時聲音鼎沸、月色燈光,而人不覺為夜也?!鼻宄╅c章《元夕詩》:“燕臺夜永鼓逢了,蠟炬金樽爛漫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