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藏”起來的精氣神(2)

人體的春夏秋冬 作者:史贊華


臟腑經絡之氣也和全身的氣一樣,由精氣、清氣、水谷之氣經肺、脾、腎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轉化為推動和維持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的能量,更新充實臟府經絡的組織結構。

氣的運動,稱作"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基本形式,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調,就會出現(xiàn)身體的不適。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受到阻礙,稱作氣機不暢;在某些局部發(fā)生阻滯不通時,稱作氣滯;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時,稱作氣逆,氣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時,稱作氣陷;氣外出太過而不能內守時,稱作氣脫;氣不能外達而郁結于內時,稱作氣結。

從五臟的方面看,心氣即心火,應該下降,腎氣即腎陰、腎水,應上升,已達到心腎之氣的調和;脾氣上升,胃氣下降,脾胃之氣調和,才能更好地完成脾胃樞紐的作用;肺氣下降,肝氣上升,才能實現(xiàn)氣血的平衡。

什么是神呢?我們可以從一個現(xiàn)代人經常說的詞著手--"精神"。

中醫(yī)學認為,神是人的生命活動現(xiàn)象的總稱,包含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在內,由心所主宰,因此有"心神"一詞之說?!娥B(yǎng)老奉親書》中說:"主身者神",人的形體運動,受精神意識支配;人的精神狀態(tài),與形體功能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里說:"神者,血氣也。"氣血是化生精神的基礎物質,氣血的多少,與人的精神狀態(tài)息息相關。氣血充盛,則神志精明;氣血不足,則精神萎靡。所以,氣血虛弱的人常常沒有精神。

神與五臟有什么關系呢?

《黃帝內經》中這樣講:"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脾藏營,營舍意"。神、魂、魄、意、志,都是屬于人的精神活動范疇,它們分別有賴于五臟所藏的物質基礎,即血、氣、脈、營、精,如果五臟功能正常,精氣充足,那么人就會精神充沛。

因此,要想有"精氣神",就要從五臟入手,從五臟的季節(jié)對應入手,從五臟的生長收藏開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