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相當簡單:首先,是挑出一大批未付的票據(jù)或是有風險的信貸。然后,那些出售我們劣質貨的人就把這些打不碎的等外品淹沒在所有種類的現(xiàn)金之中。來這一手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步,先使風險從銀行轉到交易所,就像人們擺脫一張非常討厭的無用的牌;第二步,清洗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以使那些賣不出去的債券從負債欄中消失,然后奇跡般地重新出現(xiàn)在資產一欄里。
不可避免地,這種"會計魔術"曾經引誘我們走得更遠--既然人能夠擺脫風險并將風險深深地封閉在普通人看不見的受控裝置之中,那為什么還要感到不安呢?所以,我們已經像病人一樣沉溺于"以小博大"的游戲之中,陶醉于我們所稱的"杠桿作用":如果我有8歐元,我就能出借100歐元。
而依照以往歐洲業(yè)界普遍遵循的慎重的監(jiān)督措施,那些被銀行保護的固有資金是必須非常準時地評估與核實可能存在的風險的。
幸運的是,如今風行于世的這個著名的"銀行債券證券化"經過我們之手就能夠繞過種種,甚至所有"完全過時"的措施,而使我們少受損失!既然這一大批未付的票據(jù)或是有風險的信貸,這一大批"出借",由于這些外國金融產品而從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中消失,我們的固有資金也就等于是沒有被碰過的。
我們因此合法地擁有出借更多的可能性。出借的錢與我們藏在錢柜里的8歐元的比,一直攀升到500∶8乃至于更高!"杠桿作用"被發(fā)揮到淋漓盡致了!我們把系統(tǒng)推到了底。一直到杠桿突然變成了狼牙棒,從空中徑直地砸到了我們自己的頭上。
當次級貸款危機2007年春天在美國黑云壓城時,我們還沒有感到自己被盯上了。放給一些實際上無力支付的企業(yè)以荒謬的價格購買財產的不動產貸款,這當然不是我們的辦法??粗谶@個"故事"中被吞掉的數(shù)十億美元,躲在我們非常牢靠,非常道德的銀行里的我們,自認為是安全的。直到我們終于明白,這比看見的還要嚴重:
把高額、高度風險的貸款,變魔術般地反復"創(chuàng)新包裝",形成五花八門,超高額的金融衍生產品,也就相當于把同一塊腐爛的肉從一根香腸塞進另一根香腸。這樣,就再也沒有人能夠說出我們正在流通的證券的準確合成情況了。有一些次級貸款?還是有許多次級貸款?我們聞到了"腐爛香腸"發(fā)出的臭味。
在2007年底休假結束后,剛上班沒幾天,我們尊敬的董事長就在核心層的一次會議上對正在不斷涌現(xiàn)的金融丑聞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表示:"我們都是負有責任的……但不是有罪的!"這真是拿捏得恰到好處!這就像是被故意放行的血液感染事件--整個次級貸款的故事就如同沒有加熱過的血袋,當人們發(fā)現(xiàn)它們已經被污染了之后,卻仍然照常使用,睜一眼,閉一眼,任其暢行無阻。
我又把相關的情況匯總仔細看了一遍。事實是:銀行正處在一個新的丑聞的中心。因為,凡事總有一個領頭的,而我們正是法國時下至少一多半所謂"金融創(chuàng)新"的推廣者和一意孤行的領頭羊。別人都在跟著我們,抄襲我們的做法,但是領頭羊是我們!還有,被腐敗的一群,也是我們!
但話又不能不說回來,現(xiàn)在還不能改弦更張,洗手不干,還不到停轉"這架華麗的機器",重新調整受到破壞的借貸的時候。為什么?因為"這架華麗的機器"實在轉得太好了,金錢、利潤叮當作響,滾滾而來,多么美妙誘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