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我年輕幼稚的時候(1)

寫一封無法送抵的信 作者:《讀者·原創(chuàng)版》雜志社


 

當我年輕幼稚的時候,曾注意銘記和咀嚼各種人的教誨。

看前蘇聯(lián)電影《牛虻》時,我還在部隊里當兵。我不大喜歡這部片子,主要是覺得它太過戲劇化和說教。我尤其受不了牛虻動不動就慷慨陳詞,朗誦誓死不與資產(chǎn)階級同流合污之類的臺詞。不知為何,我對影片中一些反面人物對牛虻的勸誡卻能欣然接受,覺得那些話入情入理,至少平實樸素,貼近生活本質(zhì)。多年后,我想到自己這些不合時宜的“接受美學”,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個時代曾經(jīng)很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在不少紅色經(jīng)典里,那些表現(xiàn)反派“腐朽人生觀”的細節(jié)和臺詞總比某些英雄的豪言壯語留給觀眾的記憶更深刻。

那時不明白,現(xiàn)在想來似乎很簡單,因為反派人物的塑造更少顧忌,可以肆無忌憚地描繪他們的狡詐險惡,可以將世態(tài)的炎涼、生活的丑惡盡情宣泄。也因此,他們的言行更貼近真相,給涉世尚淺的我們以更深的刺激和啟迪。后來,我還發(fā)現(xiàn),即使是在一些古典名著里,也有此類規(guī)律。比如,巴爾扎克、果戈理作品中的那些囚犯、壞蛋,他們對生活的詛咒嘲諷常常讓人有醍醐灌頂?shù)幕砣?。我甚至曾將巴爾扎克《幻滅》中剛出獄的“強人”教導呂西安的大段對白抄下來揣摩,那些直奔主題的話語,對照著被粉飾的現(xiàn)實總能令我警醒。

幾年前的某一天,在深圳的一家街邊小書店,我翻開一本書,開頭的文字立即吸引了我: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那些優(yōu)越條件。”

他沒再說別的。但是,我們父子之間話雖不多,卻一向是非常通氣的,因此我明白他的意思遠遠不止那一句話。久而久之,我就慣于對所有的人都保留判斷,這個習慣使得許多孤僻的人肯跟我講心里話,也使我成為不少愛嘮叨的惹人厭煩的人的受害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